扫码观看朱分永专访
沙洲村因“半条被子”的故事闻名全国。 本报记者 刘明昊 摄
朱分永向记者讲述奶奶和红军战士的故事。 本报记者 刘明昊 摄
沙洲村纪念广场上的“半条被子”雕塑。 本报记者 刘明昊 摄
本报记者 陈博雅
提示TISHI
沙洲瑶族村,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这座隐于湘南群山深处的小村落,因为“半条被子”的故事闻名全国。朱分永是沙洲村的老书记,当了18年村党支部书记的他,如今的身份是“导游”。几年前,村里建起“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朱分永每天在馆内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说历史、讲故事。大家都喜欢听他讲,因为他就是“半条被子”故事的主人公徐解秀的长孙。
一条被子分两半
在沙洲村,人人都能讲上一段“半条被子”的故事,但最了解的,莫过于朱分永。得知记者从2000多公里外的沈阳专程到沙洲村采访,朱分永十分热情,带着记者把整个陈列馆完整地看了一遍,边走边详细讲解。“奶奶和那3名女红军就是在这张床上,睡了6个晚上。”指着窄小到仅能容纳一人的木床,朱分永显得有些激动。
1934年冬天,中央红军经过沙洲村,正逢下雨,队伍在老百姓门前避雨。由于之前有白匪在村里扫荡,见到又来了当兵的,徐解秀和丈夫吓得躲在屋里不敢出声。过了一阵子,徐解秀心想,总躲着也不是办法,就壮胆打开了门。门外站着10名红军战士,其中一个说:“大嫂,别怕,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不会为难你们的。”徐解秀看他们进村没有抢东西,渐渐打消了疑虑,红军战士围拢过来,她这才看见里面还有女战士。徐解秀禁不住惊讶地问了句:“哎呀,怎么女人也当兵呀?”听到徐解秀这样说,战士们笑了起来:“革命不分男女,女人也可以参加革命。”见到战士们全身都打湿了,徐解秀说:“进屋来,我来给你们烧热水,洗洗脸,洗洗脚,暖暖身子,给你们熬点儿姜汤,别感冒了。”
徐解秀家十分穷困,床铺简陋,只有一块烂棉絮和蓑衣用来避寒。她把家里能用上的物件都拿了出来,又把嫁妆柜子拆了当床板,再放上长凳,她和3名女战士侧身勉强能睡下,就这样将就了6个晚上。因为担心在后山的男战士们没有地方住,徐解秀让丈夫把他们叫到家里来,几个人睡在厅屋地上。在留宿的几天里,3个女战士帮徐解秀带孩子,徐解秀给红军煮饭做菜,彼此之间就像自家兄弟姐妹一样。
部队即将出发时,3个女战士把仅有的一条行军被拿了出来,要留给徐解秀。徐解秀连忙说:“你们三个姑娘才一条被子,我怎么忍心收。不要管我,我家里有房子可以遮风避寒,办法多的是。”一边要送,一边不肯收,在僵持推让的情况下,3个女战士向徐解秀借来剪刀,把被子剪成了两半。“如果知道你们要剪刀是为了剪被子,我才不会借给你们。”任凭徐解秀怎么拒绝,3个女战士坚决要她收下这半条被子。分别时,3个女战士拉着徐解秀的手说:“大姐,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会回来看你们的,到那时,我们带一条很大很厚的新被子给你。”徐解秀听完泪流不止。
一定要跟党走
“红军是好人,共产党是好人,一定要跟党走。奶奶总是这样教育我们。”朱分永说。
红军走后,徐解秀常常到山下桥边张望,一待就是一下午。小时候,朱分永常常问徐解秀:“奶奶,你怎么总到这边来?”徐解秀指指北边那座山说:“我要等给我们送被子的那3个姑娘,她们是往那边走的。”徐解秀想念红军,想念那3个姐妹。
1984年,《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到沙洲村采访,已经84岁的徐解秀恍惚以为是当年的红军回来了。朱分永回忆说:“徐解秀年纪太大了,真的以为是红军又来了。”
朱分永记得,当时,罗开富问了徐解秀一个问题:“你说共产党好,那在你心里共产党到底是什么样的啊?”徐解秀回答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站在陈列馆前的广场上,朱分永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欣慰地点着头。
这天,他已经接待了4批参观者。“刚刚是学校组织参观,一会儿还要来几个旅游团。”朱分永说,自陈列馆建成开放后,每天都有大批参观者,其中不少是远道而来,比如四川、贵州等地的参观者。
朱分永每天一大早就到馆里,为参观者讲述红军和奶奶的故事,是沙洲村的“第一导游”。
红色历史沉淀为红色资源,带动了红色旅游。朱分永说:“咱们村打造‘红色文旅+绿色产业+古色山水’的发展模式,很多村民经营民宿、土菜馆,都富起来了。当初我奶奶接下红军的‘半条被子’,现在沙洲村探索出特色旅游的‘致富路子’,都离不开党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