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褪色的纪念碑

辽宁日报 2021年06月29日

记者(右)在佳县采访。

神泉堡革命纪念馆

毛泽东题词纪念碑就坐落在佳县的闹市区。

本报记者 陈博雅

提示TISHI

佳县,矗立在黄河西岸石山之巅。丰厚的红色文化积淀,赋予这座陕北小城独特的精神气质。这里诞生了经典歌曲《东方红》,打响了具有转折意义的沙家店战役,毛泽东一系列重要文献在这里发表……1947年10月18日,毛泽东专门为佳县人民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是毛泽东平生唯一一次为县级机关题词,13个字凝结的是党对佳县人民深深的感谢。

最高褒奖

去佳县采访前,记者翻阅了大量资料,关于记述中共中央在佳县100天的各类文献数不胜数。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一张老照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高大的纪念碑矗立在街头,碑上字迹遒劲,正是毛泽东所书——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在佳县的寻访,就是从这座纪念碑开始的。

一路问,一路找,终于,在佳县人民北路、古城街和凌云路的交会处,一个农贸市场附近,记者找到了“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的题词纪念碑。纪念碑两旁是林立的商铺,还有许多摆摊儿叫卖的商贩,烟火气十足。因为年代久远,朱红底色渐淡,但13个金色大字仍然夺目耀眼。

在佳县,“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句题词已经深深植入这片土地的基因当中。

神泉堡革命纪念馆坐落在佳县佳芦镇神泉村,是全面展示党中央转战陕北革命历史的重要场馆。苗苗是馆内的讲解员,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刚满一年的她,因为可以为家乡红色文化作宣传而倍感自豪。她告诉记者,毛泽东给佳县人民的题词,是对佳县人民的最高褒奖,也饱含着党与人民鱼水相依、血脉相连的深厚感情。

恩重如山

“在佳县的100天是中共中央转战过程中最艰险、最惊心动魄的100天。” 在佳县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工作的作家刘亚莲说。她曾采访过毛泽东身边的警卫员石国瑞,并撰写了《毛主席在佳县》等文章。

刘亚莲说,石国瑞曾回忆,在佳县时,“一次,战士们帮村民摘豆角,发现豆蔓上只挂着几个零星的豆角,于是问老乡,今年雨水不缺,怎么只结了这几个豆角?老乡说,为了支援前线,等不及豆角全部成熟,熟一个就摘一个……”

刘亚莲告诉记者:“战役打响时,正是早秋时节,庄稼还没完全熟透。老百姓上山把没有成熟的庄稼收回来,在自家的大锅里烤干,连同家里余存的种子,都送上了前线。”

关于佳县人民支援革命的故事,在《党的群众路线简明历史读本》一书中有专门记述:1947年秋天,正是解放战争进行到最困难的时候。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想把位于晋北与陕北交界的佳县打下来,以缓解胡宗南大军进犯陕甘宁边区的压力。临战却发现,胡宗南部已将这一带抢掠一空,部队由于极度缺粮根本无法打仗。毛泽东计算了一下, 如果仗打三天,部队就需要12万斤粮食。他请来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让他想想办法。张俊贤说:“把全县坚壁的粮食挖出来,够部队吃一天;把全县地里的青玉米和谷子收割了,还可以吃一天;剩下的一天,就把全县的羊和驴都杀了!”战役打响了,佳县百姓的支前队伍扛着拉着从各家各户凑来的粮食、驴和羊,共产党军队打到哪里,他们就一步不离地跟到哪里。彭德怀当年十分感慨地说:“人民恩重如山啊!”

“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衣,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在解放战争时期被广泛传唱的支前民谣,亦是佳县百姓全力支援人民军队的生动写照。

正是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1947年10月18日,毛泽东应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的邀请,为佳县人民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当时题词是写在一块白布上,原件现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说到题词的细节,刘亚莲说:“当时没有书画纸,当地纸厂造的纸又不容易保存,于是决定用白布代替纸张。张俊贤派人去买布,店主听说是毛泽东题词用,连忙扯下二尺漂白布,说什么都不肯收钱。于是,便有了写在白布上的‘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13个字的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