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浓于水

本报特别报道组
辽宁日报 2021年06月29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引用了清代文人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以竹声作引,托物取喻,表达了深沉的爱民、为民情怀。

总书记多次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细微民情、点滴民意,时刻牵动着总书记的心。这份牵挂生动映照出党与人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密切联系。

今天,主题策划《人民至上》推出第二篇章——“血脉”。我们以百年党史为脉络,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党群故事发生地,寻访亲历者、见证人,用更多的细节再现那份浓浓的血肉之情。

从江西到湖南,从陕西到福建,从北京到辽宁,采访路上,我们遇见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却是相同的温暖。

在萍乡,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的讲解员每天讲述着毛泽东下矿井与工人拉家常,被工人亲切唤作“毛先生”的故事;

在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园里散步休闲的当地老百姓,几乎都能说上几句“兴国干部十带头”的歌谣;

在沙州,朱分永忘不了奶奶徐解秀在世时总是站在山下桥边张望的样子,她把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珍藏了一辈子;

在延安,党史研究专家刘煜一边翻看老照片,一边声情并茂地解读:陕北老百姓多么珍视“一颗小豆豆”赋予的权利;

在佳县,作家刘亚莲说起佳县人民倾尽所有支援革命、支援共产党的往事,禁不住热泪盈眶;

在北京,亲身经历了龙须沟三次大改造的徐亚兰,面对镜头一遍遍地感慨:“我们普通老百姓能住上这么好的小区楼房,真的要感谢共产党”;

在三明,有许多像陆小均和陈惠青一样的党员志愿者,他们用自己朴素的执着和无私的奉献,不断提升城市的文明厚度和精神力量;

在朝阳、阜新和盘锦,作家们扎根乡村,用独有的视角观察,用细腻的笔触抒写,记录脱贫攻坚战中驻村“第一书记”与乡亲们的深情厚谊;

……

鱼水情深,肝胆相照。

100年来,我们的党“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我们的人民“与党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

正是这样一种“一块过、一块干”,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让中华民族拧成一股绳,汇成一股劲,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