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真顶事哩

辽宁日报 2021年06月29日

投豆选举的办法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的基层选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至1946年,陕甘宁边区先后进行了三次民主选举。

延安革命纪念馆。 本报记者 刘明昊 摄

本报记者 金珂含

提示TISHI

来到延安,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一定要打卡的地方。可能是宝塔山,可能是延河水,也可能是南泥湾……记者此行要找的却是一颗不到0.2克的黄豆。这颗豆豆,在80多年前的中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你可别小瞧这颗豆豆,它的作用可大着哩!”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刘煜说。

前所未有的大事

1937年,党在陕北建立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辖陕西、甘肃、宁夏相交的23个县。”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刘煜说,边区政府要巩固政权、实现发展,必须取得人民的信任,“取得人民信任就要给予人民真正的权利,必须实行普遍民主,让人民当家作主。”

然而,当时边区群众的识字率不到1%,推行民主政治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此,边区政府出台各项政策,实施多种措施,包括:公布婚姻法解放妇女,禁止封建迷信活动,兴办教育让娃娃们有学可上,开展扫盲活动,等等。刘煜说,有了一定的思想和文化基础,群众才能真正理解民主政治是什么。1937年5月至1946年3月间,陕甘宁边区先后进行了三次民主选举。“选举采取自下而上的普选方式,只要年满18岁,只要不是反革命,都有选举权。”刘煜说,这样的选举在当时的中国,是前所未有的。老百姓反应热烈。刘煜说:“有的老年妇女叫儿子赶着毛驴载自己去投票。”

富有特色的投票方式

通过边区政府坚持不懈的宣传动员,边区群众逐渐认识到实施民主政治是关乎自身利益的大事。

不过,群众虽然了解了民主选举的意义,急切地想要行使自己的权利,但新的问题又摆在了边区政府面前:选举如何实施?

为充分保障选民顺利参与选举,边区政府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富有特色又方便选民的投票方式:

识字多的选民,采用票选法;

识字不多的选民,采用画圏法、画杠法;

不识字的选民,采用投豆法。

其中,投豆选举在农村地区使用最为普遍。以乡长选举为例,某乡有三名候选人,每名候选人背对选民站立,每人后面放一个碗。每个选民发一颗豆豆,同意谁就把豆豆投到谁的碗里,最后谁碗里的豆豆多,谁就当选乡长。

除了投豆法,边区政府还采用了烧洞法、背箱法等投票方式。

背箱法是指背着流动票箱上门收选票,选票收齐后,召开大会当众开票。

“采用背箱法,一来解决了部分群众因为住得远无法参加投票的问题,二来也保证了投票率。”刘煜说。

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边区进行第一届参议会选举时,参加投票的选民占到选民总数的70%以上,部分地区达到80%;1941年边区进行第二次民主选举时,80%的选民参与投票,绥德、清涧、延川等县的投票率高达95%。

只见公仆不见官

民主选举的选民由人民组成,民主选举的候选人也来自人民。“十个村民可以选举一个代表,十个代表可以推举一位候选人,层层推选,最终选出人民信任的好干部。同样,如果实践证明人民推举出来的干部不做实事,人民可以罢免你。”刘煜介绍说。

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执政期间,人民选举出自己信任的人,真正地当家作主,干部从人民中来,真正地廉洁奉公,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边区党群关系十分和谐。毛泽东同志曾说:“当人民选举他们所喜欢的人去办政府的事情的时候,办得很不错,这比派官办事制度要好得多。”朱德也写下“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的诗句,肯定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