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的“人民”记忆

辽宁日报 2021年06月28日

扫码观看系列视频《请回答1921-2021》

记者刘爽(右)在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采访。 本报记者 孙明慧 摄

记者赵婷婷在上海采访。 本报记者 黄瀚博 摄

提示TISHI

我们的采访从早春三月开始。20多人的采编队伍,兵分四路,向着祖国的东南西北出发。每位记者的行囊里,都揣着若干历史片段,那是从100年的时光里撷取的素材。从弄堂深处到江河湖畔,从大山脚下到红土地里,从广场上到展馆中,从课桌间到老乡家,一路看,一路访……历史名词渐渐变成跃动的画面,艰涩的概念也成为笔下生动的故事。

百年党史鸿篇,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其中的每段章节都写着人民。

感受“觉醒年代”

本报记者 赵婷婷

上海·黄浦区渔阳里

走进上海渔阳里,一侧是文物旧址,另一侧是城市民居。历史的古朴与生活的气息相互交叠,让人有一种在时空中来回穿梭的幻觉。

弄堂里的居民对记者的到来见怪不怪,甚至主动来和我们唠上几段历史:渔阳里有“新”“老”之分,老渔阳里有《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那里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新渔阳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了第一所干部学校……

沿着巷弄踱步,想象着100年前那个觉醒年代,革命先辈的青春身影也在这条巷弄里坚定地走着、注视着、沉思着。今天,重访渔阳里,静静聆听历史的回响,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的热血澎湃、激情飞扬。

送你一本社区志

本报记者 赵婷婷

浙江·嘉兴市嘉善县罗星街道和合社区

能够采访盛伟民,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为了做好“和合调查”的采访,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得知盛伟民是原和合村村干部,本想采访,但却一直没有联系上他。没想到一番机缘巧合,我竟然在和合社区采访时与他巧遇。

机会难得,我把准备的问题一股脑地提了出来,盛伟民回答得十分详细。在交流过程中,他还不时地翻看桌上那本《和合社区志》,这本由盛伟民组织编写的社区志,把当年那段“和合调查”历史记录得十分完整。有了盛伟民和社区志的助攻,采访自然顺利。而当我把话题转到为什么退职后还要编写社区志时,盛伟民说:“鉴往事,知来者。我虽然不再担任村干部,但仍想为和合的发展尽一份力。”我不由有些动容。

“这本社区志出版了,我一定要买一本留作纪念。”临别时我有了一丝不舍。

“不用,我送给你。”盛伟民笑着说。

油菜花田还是那么美

本报记者 张 昕

福建·古田会议纪念馆

距离上次来古田,整整五年。

五年前,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我第一次来到古田采访。五年后,在建党百年的重要节点,我再次来到古田。两次采访的主题不同,但答案是一致的。古田会议决议中一条条铁纪,让人民更加信任党。

五年过去了,古田会议旧址旁的红杜鹃餐馆依然经营得红红火火。餐馆老板已认不出我,她边忙边说,高铁开通后,古田的游客越来越多,尤其是今年。

五年过去了,古田会议旧址前的油菜花海还是那么美。游客们兴高采烈地拍照。那一朵朵小黄花,像一颗颗胜利的果实,饱含着新时代的幸福和美好。

我想加入他们的队伍

本报记者 韩卓航

陕西·延安文艺纪念馆

走进延安文艺纪念馆,曾经在课本中看到的名字和面孔,更加鲜活起来。

一处群雕,再现青年奔赴延安的场景。雕塑中的人,姿态、表情各异,其中一人长跪在黄土地上,手捧泥土,垂首亲吻。这场景让我深深震撼。举起摄像机,我把这个场景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这一刻,仿佛我也在他们的队伍之中。

在广场上高声朗诵

本报记者 金珂含

陕西·延安“为人民服务”广场

陕西延安“为人民服务”广场,张思德的雕像伫立中央。中轴线上的29颗五角星记录了他生命的长度。

广场上,来瞻仰纪念张思德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一支十人左右的学习团肃穆而立,齐声喊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他们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我们来自辽宁沈阳,“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站在广场上,我们和他们一起朗读着《为人民服务》的经典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