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点名

辽宁日报 2021年06月28日

本报记者 刘 璐

作为改革开放的“报春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傻子瓜子”家喻户晓。“邓小平三次点名”“改革开放的名片”“见证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等标签,让它几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传奇。它的发展壮大,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群众意愿出发,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典型例证之一。

名字从何而来?走进位于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傻子瓜子博物馆,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末,年广久开始在芜湖的电影院门口卖瓜子。每次人家买瓜子,他总会多添一把,有顾客开玩笑说他‘傻’。一来二去,‘傻子瓜子’的名号就传开了,后来,年广久便以此注册了商标。”

凭借着口碑和经济头脑,“傻子瓜子”销量和经营规模越来越大,雇工也逐渐变多,最多时达105人。这一变化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

《党的群众路线简明历史读本》中专门记述了这段历史:按当时的说法,个体户雇工数量最多不能超过8个人。8人以下,还是“姓社”;8人以上,就是“姓资”了。“傻子瓜子”的雇工人数远远超出了“警戒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争议。邓小平得知这一情况后,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明确表示:“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啊,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思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够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

这一年是1984年,邓小平第二次提到“傻子瓜子”。除此之外,还有两次。

在傻子瓜子博物馆内,记者看到了详细的记载:

第一次是1982年三四月间,看到由时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润生撰写的《傻子瓜子雇工问题的调查报告》后,邓小平批示:“不要动他,先放一放,看一看。”

第三次是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期间又一次提到“傻子瓜子”。

“小平同志的话并不仅是对‘傻子瓜子’说的。”博物馆工作人员说,“傻子瓜子”代表的是一种现象,是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创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小平同志的话是对千千万万个体经营者说的。这种支持和肯定太重要了,是对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