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青年聚集在外国语学社中学习马克思主义。 本报记者 黄瀚博 摄
渔阳里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的重要地点。 本报记者 黄瀚博 摄
渔阳里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昌路和淮海中路之间,留存着建党时期的红色印记。 本报记者 刘 璐 摄
本报记者 刘 璐
提示TISHI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可以说,从一开始,党就十分重视同人民群众的紧密结合。
播火者
在上海市黄浦区南昌路和淮海中路之间,有一片旧式石库门里弄建筑,被称作渔阳里。
当年一条贯通南北的弄堂,将渔阳里分为“老”“新”两段。靠近南昌路的一段是老渔阳里。老渔阳里不长,行百十步便可穷尽。弄堂虽小,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100年前,这里聚集了一群播火者,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青年团、成立工会、开办女校……他们喊出铿锵的口号:到群众中去!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党校原教研室主任袁士祥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说:“老渔阳里留存着建党时期的红色印记,它们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
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所在地,旧址内常设陈列展。与袁士祥一起,记者一边观展一边感知发生在老渔阳里2号的故事,久远的历史仿佛也鲜活起来。
“1920年4月,陈独秀搬进老渔阳里2号居住,同时迁入的还有《新青年》编辑部。”袁士祥说,“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寻找党组织、追随《新青年》、仰慕陈独秀而来。”展厅中复原的一处场景,颇引人瞩目:墙上挂着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粉笔写着“会客谈话以十五分钟为限”。“1920年8月,中共上海早期组织在老渔阳里2号正式成立。”袁士祥介绍说,“其后不久,中共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第一所培养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学校——外国语学社,在距离老渔阳里2号不远的新渔阳里成立。更多进步青年纷至沓来,陈独秀常常应接不暇,所以才在居所挂上了这样一块小黑板。”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云根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发祥地:上海老渔阳里2号》一文中这样描述:“这里很快成为中国第一批共产党人聚会、学习和交流马克思主义,从而孕育发起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场所”,“很多早期的共产党人都是在此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道路。”
重要共识
1920年8月15日,中国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人刊物——《劳动界》在老渔阳里2号创刊。
《劳动界》每七天出版一册,每期16页,32开本,铅字竖排。这本刊物的立场非常鲜明:
“我们印这个报,就是要教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本报宗旨,是要改良劳工阶级的境遇的,我们很欢迎工人将自己要说的话任意投稿到本报来,本报决计赶快登载。”
“《劳动界》逐渐成为党与工人群众沟通的一座桥梁。”袁士祥说,“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这本刊物为重要载体,启迪工人觉悟,鼓励工人阶级有组织地进行斗争。工人群众也很信赖这本通俗易懂的刊物,主动投稿,把它看作自己的喉舌。”
1920年11月,党的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成立。成立大会召开时,有上千人参加。后来,又陆续成立了印刷工会和码头工会。
袁士祥说,那时的上海,“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员活动”,工人群众集中的地方,也是中共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播火地。“深入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思想,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上海最为重要的共识。
历史经验
“随着工会组织成立以及《新青年》《劳动界》等刊物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党的早期组织领导下的工人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袁士祥说,“其中规模较大且影响深远的是上海英美烟厂工人大罢工。”
1921年7月20日,上海英美烟厂8000余名工人发起大罢工。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共一大代表,正会聚在白尔路389号(今太仓路127号)博文女校,准备参加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得知烟厂工人罢工的消息后,代表们立即决定派李启汉对工人进行组织和指导。
这次大罢工历时三周,以工人赢得胜利告终。“上海英美烟厂大罢工,是党领导的最早的一次罢工斗争,让工人意识到了联合斗争的必要,也助推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成立。”袁士祥说。1921年8月11日,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第一个公开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强调了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重要性。据《上海地区建党活动研究资料》记载,在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间,上海工人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指导下发动了48次大罢工,参加罢工的人数达7万人,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1920年,上海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一个重要阵地,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宣传中心,而老渔阳里2号可以说是‘心脏’。”袁士祥进一步阐释说,“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这里出发积极探索,收获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后来,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第三条明确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便将“群众”这一概念明确写入党的决议,并在实践中注意保持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