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新局谋创新

——打好高质量发展翻身仗系列解读之六
辽宁日报 2021年06月11日

本报记者 孔爱群

引 言

加强科技组织平台建设,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形成拳头,提高创新效率,这是辽宁增强“第一动力”的重要路径。

作为“新中国工业摇篮”,辽宁在创新上有厚实的家底,不缺资源、不缺要素、不缺基因。需要强化的,恰恰是创新效率。

让科教大省成为创新强省,关键在于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牵动全局的“牛鼻子”。只要坚定不移地走创新路,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和“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的市场连接机制,形成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围着市场转、创新围着需求转的良性循环,辽宁便能实现于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辽宁,科技资源优势明显。拥有高校11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中科院驻辽院所6所,两院院士56人,研发实力全国居前。

如何把创新的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是辽宁面临的重要课题。缩短科研实力与现实生产力间的距离,提升整体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和创新效率,是重要路径。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辽宁的科技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与南方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差距。在省科技厅规划与平台处处长臧宝岭看来,这亟待政府加强支持引导,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企业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创新。”走过8年创业路的辽宁博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德喜感慨道,“唯有集聚创新要素,才能开辟创新大道。”

企业的“难点”,正是辽宁要着手解决的“要点”。今年3月初,辽宁公布了首批200个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和100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榜单。

“资源向企业倾斜,合作让企业牵头。”省科技厅厅长王力威表示,科技厅当前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构建由大中小企业为“盟主”,高校、科研单位、用户、金融公司、中介机构深度参与的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合力攻坚的同时,涵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辽宁将出台具体指导意见,引导产学研联盟建立健全内在激励机制,明确配套政策。支持由“盟主企业”牵头提出重大创新需求“榜单”,由省科技厅和企业共同“张榜”,吸引国内外科技工作者“揭榜挂帅”,并在“建盟”“发榜”“选帅”“兑榜”等关键环节给予政策支持。(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