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黄瓜籽 全村增收源

辽宁日报 2021年06月09日

本报记者 杨少明

透过门帘的缝隙,山风刮进大棚。正在给黄瓜秧浇水的庄河市桂云花满族乡头道岭村村民张而福立即放下水管,小跑着过去将门帘掩实。

“棚内的温度非常适合俺家瓜秧生长,可别让吹进来的凉风坏了事。”已长到七八厘米高的黄瓜秧叶宽茎挺,张而福宝贝似的侍弄着它们,眼里充满了希望。

再过一个半月,瓜熟蒂落,产下的瓜种会按订单跨海越洋进入国际市场,为张而福等260多户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头道岭村位于庄河市西北部,多山地,以前的大田作物以玉米、大豆为主,曾是大连有名的低收入村。2009年开始,大连市出台多项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设施农业。近年来,头道岭村搭上了国际订单农业的快车,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以前,村里曾有个别农户尝试黄瓜制种种植,但由于对接不上有效的市场,收益有限。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家从事农作物贸易的公司考察了头道岭村的气候、土壤等因素后,决定与有冷棚的农户合作,发展黄瓜种子的订单农业。乡里、村里看到了产业的前景,引导农户积极参与订单种植。

起初,仅有少数农民参与订单种植,当年每亩地纯收入就达1万多元,是种植玉米的20多倍。看到了希望,参与项目的农民逐渐多了起来。

张而福较早参与了这一项目。利用政策扶持资金,他先后盖了3个冷棚。每年开春,免费的种子会发到他手里,同时会签订保底收入合同。乡、村都有农技培训,合作公司还有专门的技术员进行日常指导。“参与订单种植,一年能收入多少钱,在开春时基本上就能确定。”张而福说,这样种地,心里踏实。

近年来,大连市对低收入村的扶持力度加大,三道岭村设施冷棚也如雨后春笋般增加,目前参与订单农业的冷棚有400多个。村党总支书记任广琴告诉记者,黄瓜制种项目已成为全村稳定的增收来源,低收入村的穷帽子在2018年就摘掉了。“下一步,村里将在现有土地上挖潜,鼓励农民利用合适地块参与制种项目。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的路子一定会越走越宽。”谈起未来,任广琴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