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爽
这一阵子人工智能续写名著写出了爆款文的消息在网上被热议。有人开始议论人工智能会不会在战胜了国际象棋和围棋高手之后,又抢了作家的饭碗。
人工智能续写小说听上去挺复杂的,其实简单来说跟人工智能在其他领域的工作原理应该是差不多的,就是在大数据的积累之上,基于算法和用户的使用偏好进行智能化筛选、组合和应用。我们都是这一技术的应用者或受益者,比如我们每日读的新闻、购物网站上接收到的商品推荐。
这些年,人工智能一直在占领人类智慧的高地,比如新闻机器人,比如下国际象棋的深蓝和下围棋的阿尔法狗。但是,这些当年的大新闻,顶多让我们见识到了人工智能在速度和数据积累上的进步有多快,倒是这些年人工智能越来越深地介入那些需要更多创作性的领域,会让人有些不爽。就拿新闻机器人来说,它写天气预报和程序性的消息,其实是为我们省力气的,但如果它可以写解释性的新闻,那就会让我这样做了很长时间记者的人有危机感了。再说到文艺创作领域,曾听一位信息灵通的朋友透露,很多流行的网络歌曲就是人工智能创作的,不论是歌词还是曲调;网络小说屡次出现的抄袭事件也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复制”“粘贴”有关系。
于是,人们开始担心,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比任何生物体更为“强壮”和“迅速”,会不会出现情感和意识更接近人类的“超级智能”?正巧,这阵子在读哲学家刘擎的新作《2000年以来的西方》,他认为,这一问题的提出背后“有一个更深的哲学问题:人到底是不是机器?也就是说,人的一切行动,包括意识、情感等‘神秘’的灵性活动,说到底能不能被转换为物理的、神经的、粒子的运动?持有‘物理主义’立场的学者,相信人没有什么神秘的部分,一切都是物理性的,只不过更为复杂而已……而另一些学者,我们姑且称之为‘灵性主义者’,他们相信,人在根本意义上不是简单的生物或物理存在,总有一个部分是‘灵性’”。
据刘擎教授统计,持有物理主义观点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但我会是永远的“灵性主义者”,特别是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我们今天讲文艺创作的不二之法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我相信人工智能可以捞取生活中海量的信息,远比某一个作家用脚步走、用眼睛看到的要多,但是我无法想象人工智能的冰冷数据可以感受到像柳青一住皇甫村14年所经历的那些情感上的波澜、心灵的震撼。同理,那些通过人工智能制造出来的古风歌曲,貌似词藻华美颇有古意,却往往让人不知所云,就是因为大数据制造出来的“心情”只能是类型化的、模式化的,人类最珍贵的“灵光一闪”该用什么技术来计算呢?
虽然我对人类的创造力继续保持乐观,但这并不妨碍我去看这些人工智能续写的经典故事,而且还看得不亦乐乎。续写的《桃花源记》结局是,武陵渔人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其实这是村民的一场骗局,村民为了守护桃花源的秘密,诓骗渔人躺进了一口棺材,将他永远留在了这里;《两小儿辩日》的结局是孔子竟然指挥两个小孩持剑决斗,血流成河后又劝二人和好了;《口技》的结局是观众砸场子;《范进中举》的结局中是范进成了杀人魔;《孔融让梨》最后演化成了一个梨引发的血案……
网友说的也没错,情节确实离奇,还颇有创意,当成游戏有点意思,就像这些年一度很流行的古诗名句的乱接一样。但也仅此而已,人工智能续写经典小说,不仅成不了爆款,甚至不能叫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