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本报记者 凌 鹤
提要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全景画《淮海战役》重点描绘双堆集地区歼灭战与淮海战役最后决战陈官庄围困战。这幅全景画荣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
古都徐州,凤凰山麓,葱郁的园林中,淮海战役纪念塔静静地接受着人们的瞻仰,倾听着人们的低语。纪念馆里,那幅凝结着画家们3年心血的2800平方米巨大油画,正用具体、可视的语言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讲述着生死大决战——淮海战役,讲述着永垂史册的真实故事。
《淮海战役》创作于2005年至2007年,由鲁迅美术学院李福来、晏阳、李武、曹庆棠、韦尔申、周福先、付巍巍,李献吾、孙兵、刘希倬共同创制完成。画幅长152.6米,高20.5米,堪称表现中国战争历史的鸿篇巨制,并成为绘画史上的一座丰碑。作品荣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首届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金奖、第二届全国壁画大展大奖。
深入掌握史实进行高度艺术提炼
阅读所能见到的所有文献、史料,亲临当年的战场反复深入走访、考察、体悟、提炼,这是《淮海战役》创作组组长李福来的工作方法。如果说,了解基本史实并逐步深入全面地洞悉事件内容是“入乎其内”的艰难过程,那么,站在民族、时代、历史和人性的高度来定义这场战争,用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驱动画笔,则是摆脱积习、摒弃套路、突破既有艺术概念和模式的创作境界。唯其如此,那些交织的线条、斑斓的色彩才能真正获得不朽的艺术生命。
在152.6米长、360度闭合的画布上要表现淮海战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战争态势,就必须从虚拟视点上的视觉感受布局,包括地理坐标、自然方位、视觉高度等。全景画《淮海战役》集中表现双堆集歼灭战、陈官庄围困战和民兵群众支前的情景,场面宏大,气势壮观,情节复杂,战斗激烈:既展示了淮海战场的汽车阵——子弹密集、杀声震天,又体现了陈官庄围困战的戏剧性——敌机空投的物资竟落到解放军阵地,再从成建制的俘虏到无边际的支前队伍,这些细节充分再现了当时淮海战场的情形,也体现了全景画凝固的视觉造型艺术的自身规律。
描绘荡气回肠的战争史诗
作品主创之一、画家晏阳回忆道,用写实绘画的艺术语言再现人类战争史上这场波澜壮阔、规模空前的战役,任务十分艰巨。全景画,无论尺幅、内容含量以及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等都是其他任何形式的绘画所无法相比的,但其本质依然是绘画。表现典型时间、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于《淮海战役》全景画,画家们心中的理想是:立起一座丰碑,书写一首荡气回肠的史诗,奏响一曲雄浑的交响乐章。
经过一年艰巨甚至枯燥,但缜密严谨的案头工作,2005年年底,全景画《淮海战役》的素描方案通过了专家论证审查而最终定稿。
通观全画,淮海大地,一场大雪刚刚落下,铅灰色的云障还未消散,天边的一线朝霞把地平线染成暖色。一队队支前的民工队伍从明亮的光线中向观众方向走来。马车、独轮车、担架队……浩浩荡荡,接续成望不到尽头的长阵。这行进的长阵时而与解放军开赴前线的车队并行,时而在田间坎坷的小路上迂回穿插……这推动中国历史车轮的浩大队伍从地平线走来,前移,汇集,车轮滚滚,摧枯拉朽。
远方,地平线消失处,碾庄战斗的枪炮声刚刚平息,余烟在灰蒙蒙的天空缓缓升腾、飘散。眼前,双堆集的炮声又隆隆响起。尖谷堆,这个仅十余米高的土丘,在殊死的博弈中成为双方不惜代价争夺的制高点。爆炸声震耳欲聋,硝烟遮天蔽日,相距仅一公里的谷堆,拼死一搏的国民党军,决绝地将所有军车并置排列,培土垒壕,筑成汽车阵,轻重机枪密集摆开决一死战的架势。解放军中野和华野集中9个纵队,发起总攻,炮火压制,骑兵先导,大部队迅猛出击。白热化的战斗场景将画面推向第一个视觉高潮。
中心战场外围,枪炮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整个战役的态势按照解放军的战前部署,一步步向胜利的方向推进。
茫茫雪原上,散落着一堆堆国民党军的坦克、汽车残骸,弥漫升腾的一缕缕黑烟似乎已预示着战争的必然结局。一队队敌军战俘如长蛇般在旷野上缓缓移动,为刚刚结束的大小局部战斗写下凝重的结束语。
综合多种艺术手段带来全新视觉效果
达成全景画艺术效果的手段是综合的。除了绘画艺术的把握和突破外,茫茫雪原延伸到地面的塑型部分,为创作组在材料、技术上提供新的探索。地面塑型,一方面在超视野的广大空间上接续着画面的构建,另一方面,又以不同的语言方式铺陈着故事的质感。雪,在作品中围绕观众周遭达2800平方米的画面,宏观地营造出整体上的环境氛围,置身其中,寒意袭人,让主体事件从假定空间转换到真实空间,是实施全景画地面塑型工程的基本艺术主张。在《淮海战役》这件作品里,这一基本主张又为整件作品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效果,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天幕上,国民党军空投的白色降落伞摇曳飘落,近前,一片巨大的伞布挂在了枯树上,缕缕伞绳连接着一个军绿色木箱,箱体破裂,一堆美制军用罐头滚落四处。在观者触手可及的距离上,雪地里俨然可见箱子里散落出的东西,将观者视线移至中景,被我军围困在冰天雪地里二十余日,已趋山穷水尽的国民党军战地总指挥部所在地——陈官庄。
陈官庄此时成为国民党军挽救全线溃败的最后堡垒。陈官庄战斗作为整件作品的核心场景,创作上给予了较大篇幅,赋予了最为浓重的笔墨。一架国民党军飞机残骸横卧田野,俯冲投弹、低空投伞的战机还在肆虐,灰色的天幕上点点白色降落伞飘忽下降。解放军战士冒着敌机密集的轰炸,越堑壕,跨浮桥,向陈官庄核心区域挺进。
硝烟蔽日,横亘原野的高地上解放军大部队的千军万马,正面杀来,像一线江潮汹涌激荡,滚滚而下,势不可挡……
本版图片为全景画《淮海战役》的局部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