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在沈阳的《我们走在大路上》

唱出中国人战胜一切艰难的勇气

辽宁日报 2021年05月20日

1964年,李劫夫在沈阳郊区农家采风。

1967年,李劫夫在飞机场教歌。

本报记者 杨 竞

核心提示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这首激励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歌曲,由李劫夫作词作曲,于1962年在沈阳创作完成。就这首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精神内核以及对当代的影响等话题,记者采访了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冯志莲。

歌曲1962年诞生在沈阳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我们走在大路上》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胜艰难困苦,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心曲与战歌,这首歌曲构思创作于1962年的春天。

上世纪60年代初,新中国经历了困难时期,这是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考验。当时的沈阳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李劫夫的心情也是相当压抑的。一天,李劫夫打开收音机,听到电台正在播放歌曲《小路》,李劫夫和妻子张洛说,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走小路,应该走大路。

1962年,周恩来同志来沈阳开会。会议结束后,周恩来邀请作曲家安波和李劫夫到他的住处谈话。谈话一直持续到后半夜2点多,周恩来的谈话,对李劫夫的教育和启发很大。他想,一定要以周恩来的谈话精神为宗旨,创作出新歌曲,唱出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勇气和精神,并决定把周恩来说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等原话用到歌词里,把周恩来倡导的不屈精神和钢铁意志表达出去、表现出来。由此,李劫夫定下了《我们走在大路上》的基本主题和曲调。

《我们走在大路上》初稿完成后,李劫夫征求了时任中国音协主席吕骥的意见。并根据吕骥的意见修改后,发表在《歌曲》杂志上。

张洛回忆说,沈阳音乐学院男中音歌唱家王其慧是最先试唱的,当时被称为沈阳音乐学院四大男高音歌唱家的李鸿宾、胡静华、丁贵文、鲍延义都唱过,而且在音乐厅公开演出时,四位男高音一同演唱。

冯志莲说,在沈阳音乐学院成立70周年的校庆大会上,《我们走在大路上》首次作为代校歌在辽宁大剧院唱响。2015年,这首歌被写入沈阳音乐学院章程,正式成为沈阳音乐学院的校歌。

三版歌词根据时代的需要有一些变化

《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歌曲主题鲜明、语句铿锵、寓意深刻,歌曲影响广泛,至今仍被传唱。歌词方面共有三个版本。三个版本歌词根据时代的需要有一些变化,但第一句“我们走在大路上”一直都在,曲调也一直没变。

冯志莲说,作品用进行曲风格写成,2/4节拍,铿锵有力的节奏,雄壮的旋律,表现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在调式上,将西洋大调式与我国民族调式巧妙地进行了融合,以二段体的曲式结构,由四个乐句构成具有起承转合关系的主题乐段,使整首歌曲既富有现代气质又不失浓郁的民族风格。全曲音乐简洁凝练,虽然只有20小节,音域只在十度之内,却几处使用音程大跳的手法,推动音乐情绪向高潮发展。作品的旋律起伏跌宕,情绪饱满热情,朗朗上口,易于传唱。从旋律的走向特点能感觉到这首歌曲表现的情感过程即是从主歌部分的崇高感到副歌情绪的不断蓄积与爆发,达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这首歌曲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谈到这首歌曲体现的精神内核及对当代的影响,冯志莲说,这首歌曲诞生时,我国正经历困难时期。这首作品的出现,无疑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所以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在各种重要演出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表演曲目。直到今天,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鼓励我们不断前行、不怕艰难,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现如今,中国的音乐创作空前繁荣,但也引发我们的深思。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不仅需要不断地创新,而且需要不断地寻根,展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要发扬的也不仅仅是创作技法,更重要的是表现中国人民勇于进取的精神,要将这种精神融入音乐创作中,这才是创作中国当代音乐的精髓与灵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音乐旋律。李劫夫创作的歌曲可以说是代表了一个时代,而今我们仍像歌曲中唱的那样“向前进!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