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创造力发展能力竞争实力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石坚
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重大作用,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鲜明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眼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全面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植根于当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深刻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逻辑。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有魂有根,才能更好地识别唯心主义观点、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谬论,进而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坚持为人民著书立说,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研究成果。五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全省社科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举旗帜、聚民心,把方向、强阵地,做学问、出精品,兴文化、育人才,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5·17”讲话内涵丰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学而时习之,必须掌握核心要义,在新时代守正创新、深入贯彻落实,着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创造力、发展能力、竞争实力,不断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全省社科界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提振团结奋斗、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精气神,不断开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新局面。
感悟思想伟力担负时代使命
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邓泉国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贯彻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以贯之的要求,深刻感受到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在新发展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担负的职责和使命。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要任务就是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中,感悟思想伟力,担负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这要求我们把握两个重大问题:一是政治属性。在总书记提出的“五个面向”“五个迫切需要”中,摆在首位的是“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问题,实质反映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政治属性问题。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始终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严守政治纪律,强化政治担当,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二是人民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能够用学术讲政治,又要善于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满足人民需要、回应人民关切,以生动的表达方式、鲜活的群众语言,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面对“两个大局”,如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回答“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宽广视角,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反映现实、观照现实。
五个方面发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辽宁大学党委书记 周浩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新时期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五年来,我省高校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和全国重点马院建设重大任务为牵动,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就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确立了引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行动纲领。总书记指出的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高校是最庞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支力量。高校要发挥学科优势,在建设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任务中走在前列,发挥重要作用。
五年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总书记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继续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下大力气在以下五个方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一是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顶层设计,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指导地位。二是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动,实施优势集成战略,形成局部优势,使优势学科更优,不断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三是立足辽宁实际,大力发展特色学科,使特色学科更具特色。四是以新文科发展为契机,大力发展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五是坚持服务社会的发展方向,聚焦辽宁振兴发展需求,开展咨政研究,推进理论研究与咨政服务深度融合,为服务辽宁振兴发展、繁荣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贡献。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政策创新
东北财经大学校长 吕炜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献,是新时代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性纲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当前和未来一个历史时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面临的最大实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党治国理政面临的主要矛盾。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大局,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围绕中国问题、立足中国实践,推进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当前,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是新时代辽宁改革发展的最大实践问题,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代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汇聚起磅礴精神动力和思想力量,是历史赋予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政治责任和光荣使命。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赋予东北地区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使命,提出做好“六项重点工作”要求,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根本遵循。当前和未来一个历史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围绕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大实践问题,围绕维护“五大安全”战略定位、做好产业振兴“三篇大文章”“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七个新突破”重点要求,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政策创新,丰富和发展扎根辽宁实践、富有辽宁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充分发挥和释放出高校的“智库”效能
沈阳建筑大学党委书记 董玉宽
我省高校要深入学好“5·17”讲话,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丰硕成果应用到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和释放出高校的“智库”效能。一是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全过程,大力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将马克思主义之魂融入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血液之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二是高校要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和思想引领,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前沿阵地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高端学术殿堂。三是高校要搞好咨政服务,把有优势的学科建设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型重点智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高校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智库,是理论专家和技术人才聚集地、理论与实践结合点,要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研究,加强对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的对策性研究,及时反映重要思想理论动态,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当好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思想库”“智囊团”。我省高校要牢记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要不断研究探索,为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贡献我们的力量,同时在各自学科领域和专业领域内,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相关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结合点。
在为时代著书中成就“大我”在为人民立传中实现价值
辽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梁启东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首先要解决学术研究的立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只有坚持了人民的立场,真正“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哲学社会科学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就是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就要培育浓厚的家国情怀,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学术研究融入我国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在为时代著书中成就“大我”、在为人民立传中实现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强化学术研究的大众意识。
要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悉心倾听民意、集中民智,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论文写到大地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就要强化学者的职业良心和道德意识,改善学风和文风。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 宋永臣
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即哲学社会科学地位如何、需要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怎样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论断把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表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强调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
对于需要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方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即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定位为新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
对于怎样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其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其二,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这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今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
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 岳崇兴
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什么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怎样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是新时代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件,为新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省高校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紧密联系辽宁实际和我校实际,坚持理论创新,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要求,秉承“以人为本,质量至上”的办学理念,坚持思想引领,创新机制体制,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政治导向与思想引领作用,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国际交流有机结合的工作格局,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辽宁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和辽宁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百年沧桑,70年巨变。我们将以此为新契机、新起点,迈开新步伐,铺展新画卷。继续深入推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充分发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整合资源,挖掘潜力,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完善体制机制,激发活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能力,为辽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把哲学社会科学的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田鹏颖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更加重要。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一是必须始终坚定思想理论“主心骨”。把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理论“主心骨”。二是必须深刻总结伟大实践经验。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有这些,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进行反思、总结、提升。总结伟大经验、升华伟大经验的过程就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过程。三是必须深度关注当今时代课题。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已经成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重要时代问题。与其相联系,如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都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给予高度关注。四是必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视野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至高无上。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需要。
求真务实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快速可持续发展
辽宁大学教授 王振宇
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之后,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距哲学社会科学强省的建设还有较大的差距。值此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十分有必要将辽宁的哲学社会科学纳入全面振兴战略,坚持两个轮子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不断打造辽宁哲学社会科学软实力。
为此建议:一是要提高认识,实施辽宁哲学社会科学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东北特别是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振兴发展。在加快推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同时,积极为我省补齐思想观念、制度政策、作用机制等某些弱项和短板提供理论支持。二是要求真务实,切实将学问做到辽宁大地上。广大社科工作者特别是社科研究机构,应立足辽宁老工业基地各类场景丰富多元等比较优势,树立正确的学术观点、价值观,从我做起,时不我待,坚持钉钉子精神、工匠精神,甘于寂寞,勇于坐冷板凳,淡泊名利。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坚持眼力、听力、脚力、手力、脑力并行,练就做学问的本领。勇于谏言、善于谏言、有能力谏言、心平气和谏言,服务于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三是要尊重规律,改进营“研”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改进考核制度,赋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更多自主权,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积极性、主动性。要充分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克服短期困境,增强包容性,对标对表,增加辽宁哲学社会科学财政投入,增强项目研究资助强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快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