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悬崖之上》海报。
张守志
电影《悬崖之上》依托强而有力的故事内核和紧张的叙事节奏,使谍战类型片又一次在大银幕绽放异彩。该片在精细的悬念铺设和情节架设的基础上,融合了商业谍战片的流行叙事元素,将惊险追逐、敌我智斗、暗杀酷刑等电影场面,通过风格化的影像设计进行极致呈现。并且通过“暗号”“行动”“底牌”“迷局”“险棋”等7个叙事段落,清晰划分故事结构,不仅预示着情节进展,渲染了情绪氛围,而且有效牵引着观众的期待心理,聚焦人物命运的变化轨迹。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虽以张宪臣、王郁、楚良、小兰展开“乌特拉”行动为开端,但故事却在敌特组织布下杀局之时转换了情节逻辑。当周乙亮出“底牌”,通知四人终止行动,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撤离时,故事情节便开始向反方向急转直下,由胜利完成“乌特拉”行动改为拼死逃脱敌人的罗网。足见“乌特拉”行动只是故事的楔子,杀局脱险的身心考验、绝境之中的生命抉择才是影片叙事的立足点。因此,透过片中接踵而来的困境考验以及情节演进过程中留有的诸多细节,影片在戏剧性情境中呈现人情人性的拉锯和对撞,完成了对于无名英雄人物群像的塑造,进而突出“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壮烈题旨。
电影《悬崖之上》多维度、多面向地设置困境考验,将其与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有机融合,制造故事情境的危机感和紧张感,并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之中,予以丰富的情感内涵。伴随撤离行动的展开与敌我双方的明争暗斗,影片着力从亲情、友情、爱情等层面深化故事困境的戏剧张力和情感寓意,最终使人物的每一次绝境考验、每一个命运抉择无不显现信仰的力量和英雄的伟大。从四名特工的关系设置来看,夫妻、恋人的情感关系设定加深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使影片一开场便在生离死别的氛围中,凸显此次行动的艰巨与艰难。张宪臣、王郁夫妇在分别时的相互承诺,楚良和小兰带有遗憾的告别,透过情节设计上的首尾呼应,最终成为影片令人慨叹的动情点,令观众为之感动。与此同时,潜伏者周乙与战友们并肩作战,他们遭遇敌方的打击,共同面临紧张的命运拐点。他们在危急之下做出的抉择,同样感动了无数观众。在解救张宪臣的过程中,周乙亲眼看着他遭受酷刑,并且不得不面对牺牲张宪臣的选择。而周乙却只能满含热泪隐匿于暗处,继续着潜伏任务,完成未竟之事业。同样,在搜捕楚良的过程中,周乙在情急之下,又一次被迫做出痛苦的选择。为了不让周乙暴露身份,明知撞针被做了手脚的楚良佯装向周乙开枪,致使周乙必须忍痛亲手射杀自己的战友。他们始终处于悬崖边缘,既要寻求一线生机,又必须随时舍生取义。而影片所聚焦的,正是艰难处境之中的人性试炼以及不屈服于严酷命运、锻造忠诚信仰的光辉历程。
沿着影片所架设的富有张力的戏剧性困境,铺展开的是一组无名英雄群像。与同类型影视剧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相比,电影《悬崖之上》不再只聚焦一个人的孤勇,而是着力描绘一群人的前赴后继。影片情节逻辑的暗转,也正是为了制造退无可退的悲壮情境,进而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细腻饱满的人物性格,使英雄群像的呈现更为立体生动。首先,影片从人性本真出发,不回避人物身上的弱点,让英雄群像更为真实、鲜活。比如,张宪臣本可以逃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却因为寻子心切致使被捕。作为特工,张宪臣因失误酿成大错,等待他的是残忍的酷刑折磨。但作为父亲,没能好好守护子女,让他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在两难的碰撞中,他还是以生命为代价选择了后者。而小兰在影片开始时对楚良的主动示好报以冷漠的态度,不承想那便是最后的诀别。得知楚良牺牲,小兰万般后悔,但已于事无补,只能在追悔中消化伤痛。其次,影片通过对细节的精心雕琢,增强情节线索的贯穿力度,强化人物行动的依据,为英雄群像的生成和影片题旨的生发,提供坚实的支撑。比如,影片开场之时,四人分别装好药片,以备最后时刻严守忠诚。随着情节的推展,王郁觉察出敌人的圈套,她少量用药以致毒发入院,为的是等待时机撤离。而中枪倒地的楚良,毅然决然吞下药片,致使敌方的计划落空。在影片的最后,周乙把小兰的药片握在自己的手中,亦是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好好活下去的希望留给小兰。因此,当周乙对小兰说出,这些前赴后继的英雄无不是抱着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信念在战斗这句点题的主旨句,既为全片画上句点,又是对使命与信仰的生动诠释。
由此看来,电影《悬崖之上》是由一粒故事种子生发出叙事脉络,不断延伸攀爬成一个困境囚笼,向执行“乌特拉”行动的特工们施加命运的压迫。在“险棋”之后是“生死”的考验,穿过困境,跨越苦难,坚守信仰,便拥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与力量。影片对叙事段落的命名,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不仅勾勒出故事情节的发展轨迹,还暗合着片中无名英雄的生命历程。正如影片的英文直译名“悬崖步行者们”,虽然指向一个险峻的情境,但是奋力前行的人们,始终以心中不灭的信仰为旗帜,向着光明和胜利进发。
(作者系辽宁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