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林
说的是60多年前在北京看话剧的事儿。
1953年秋天,我进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编在戏剧文学组。在这个组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看剧,这是学习的一项重点科目。只要北京上演好剧,我们戏剧文学组的学生都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先看到剧目。两年里,有幸看过郭沫若、曹禺、老舍三位大师的剧本如何在舞台上演绎;看到赵丹、白杨、顾而已、魏鹤龄、于是之、郑榕、刁光覃、朱琳、胡宗温等表演艺术家的精彩表演,那真叫享尽了艺术观赏之福!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后,演出的第一部话剧是老舍编剧的《龙须沟》。首次演出在1951年,1952年拍成电影,我看舞台演出已经是首演两年之后了,但是演员仍是原班人马:于是之饰程疯子,郑榕饰老赵头,叶子饰四嫂。《龙须沟》奠定了北京人艺现实主义民族化创作方法的基础,无疑,《龙须沟》是部经典剧目。虽然是经典剧目,但是也有观众不买账的地方。我看那场演出时,剧场灯光暗下来,大幕还没开启,突然幕后传来女人一声“下雨了!”的吼叫,嗓音嘶哑,十分刺耳,引得观众哄堂大笑。这吼叫的女人就是剧中的四嫂,由北京人艺的著名演员叶子饰演。这么庄重的演出,怎么会出现这种不和谐的声音?以后得知是导演为了强调穷苦人的苦难,有意让叶子用哑声演四嫂,她强抑本声,故意变成哑嗓说话,演了两年后,把嗓子喊哑了,成了哑嗓表演艺术家,我听见的呼喊,就是在这时。
再一个让观众不舒服的地方是二嘎子的扮演者董行佶的扮相,我在抚顺看过他在话剧《清宫秘史》中演光绪皇帝,虽然是小皇帝,也是个青年人,但他在《龙须沟》里却扮演少年二嘎子,年龄不相符,个头儿也有差异,观众不大认可。
瑕不掩瑜,经典就是经典。老舍从美国回到祖国,他热爱新中国,他同情劳苦大众,他热衷于写北京的平民生活。席未坐热,他就奔向龙须沟,书写龙须沟民众生活的巨大变化,他捧给新中国的第一部作品,就是《龙须沟》。一个剧目成为舞台上的经典,必须有好导演、好演员的支撑才可实现。无论是放下身段,把一名北京大院里的普通妇女表演得活灵活现的叶子,还是16岁就在舞台上演剧,把一位正直、倔强的老赵头鲜活地塑造在舞台上的郑榕,这些表演艺术家把一群老北京大院里的老百姓演活了。而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于是之扮演的程疯子,他把这部剧引上了一个话剧表演的高峰。
我曾在沈阳看过一个北京民营剧团演出的《龙须沟》,那部剧表演平平,没有表现出程疯子的性格特点,整部剧也没给我留下任何印象。而看过于是之的表演就大大地不同了。于是之一亮相,身着一件破旧的蓝长衫,头发长长的,前额秃了一半,一张口,满是地道的京腔,语音中含有京韵,说话时一只手总是伸出兰花指,把一个由于生活所迫而穷困潦倒的曲艺艺人的职业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在半醒半疯的状态中表达出他内心世界的痛苦与无奈。那时于是之只有23岁,一个舞台上的程疯子让他有了话剧界“梅兰芳”的美誉。后来他又出演《茶馆》中的王天利,成为中国话剧表演的艺术大师。由于他出演程疯子一角,荣获北京市文联颁发的表演一等奖,还获得一套布质中山装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