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高手角逐2021中国攀岩速度系列赛(辽宁义县站)。本报记者 高华庚 摄
何 尧 本报记者 高华庚
核心提示
奉国寺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获得中国观赏石之乡等国家级荣誉称号,成功举办2021中国攀岩速度系列赛……一件件亮眼的文旅大事,折射出一个事实,逐步融合的文化旅游产业,正日渐成为助推锦州义县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支柱产业。
近年来,义县坚持将旅游发展与脱贫攻坚同步规划、一体推进,以“旅游+扶贫”为着力点,将生态优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铺就富民之路。昔日的贫困县,如今已形成以医巫闾山、大凌河、古生物化石为代表的“一山一水一石”旅游格局,一幅文旅富民的画卷徐徐展开。
深挖潜力 增收致富添“财源”
近年来,义县瓦子峪镇大铁厂村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了集饮食、民俗、旅游、住宿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区,每年吸引游客10万人次以上。
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困村,三面环山,交通不便,村民收入普遍不高。转机发生在2015年,大铁厂村按照义县“乡村旅游带动精准扶贫”的思路,由村“两委”带领村民到外地学习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回村后根据本地民情搞起了农家乐,并让贫困户参与其中务工。
大铁厂村的旅游火了,村民的脑筋也活泛了,他们当向导、接团队、搞民宿,甚至办起了度假山庄……就这样,一座座青山成了村民眼中的“富源”。
村民朱桂花经营起了小卖部,每到旅游旺季,前来购物的游客络绎不绝。她告诉记者:“家里拿出3间房做民宿,再经营一间小卖部,一个月大约有4000元收入,日子比过去好多了。”
尝到甜头的不仅是大铁厂村,近年来,义县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全县各乡镇都在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发展路径,催生了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旅游扶贫典型模式,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自然资源成了农民增收“财源”,文旅产业日渐发展壮大。
精准施策 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要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必须统一卫生条件和饮食标准,破旧的农屋要推倒建成农家旅舍,发展乡村旅游。”2016年,义县瓦子峪镇碾盘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海峰当众说出这一番豪言壮语的时候,村民都表示不相信。
“我们计划将家门口那座寸草不生的石头山变成攀岩活动的最佳场所,可刚开始发展乡村攀岩旅游的时候,村里人害怕投资风险太大,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我率先搞起了农家旅舍,还说服村民一起参与。”张海峰说。
正是有了义县“旅游+扶贫”的精准施策和碾盘沟村“两委”班子的带头示范,碾盘沟村村民才能通过扶贫互助金等发展起了农家乐。如今,来这里游玩的游客源源不断,今年还举办了中国攀岩速度系列赛。
晒山楂、晾地瓜干、挂干豆角、采山枣……从去年入冬开始,开办农家乐的碾盘沟村村民刘忠齐就每天忙着准备食材招待游客。“村里利用扶贫互助金帮我建起了农家院,营业一年收入就多了3万多元。”说起如今的生活,他哼起了小曲,眼角眉梢都是笑,“小康生活就在眼前,如今的日子真是好啊!”
为了让村民都能接待游客,瓦子峪镇政府还统一组织农户进行培训,协调产业发展,引导行业自律,逐步形成了“党支部谋事、群众大会定事、党员带头干事”的良好格局。
“通过‘旅游+扶贫’,把义县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的强大动力,一直是我们秉持的理念。”义县副县长王惟说,通过党建引领、产业转型、志智双扶,义县蹚出了依托旅游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为乡村振兴贡献“文旅力量”。
打造品牌 建设特色旅游目的地
闾山凌水、古城古迹、神奇的辽西故道、亿万年的古生物化石……这些令人羡慕的旅游资源集中在义县,使其成为开发潜力巨大的一块宝地。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影响着一个城市的整体实力,是城市的“软名片”,如何让这张“名片”叫得响、能发光,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义县在思考、在行动。
近年来,义县积极开发医巫闾山这座生态文化历史宝库,依托绝佳的自然岩壁资源,打造了碾盘沟攀岩基地,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成为辽宁省攀岩队自然岩壁训练基地。
“过去觉得义县是贫困县,没啥好玩的。来了义县才知道,这里有这么多旅游资源。”今年“五一”期间,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通过抖音知道了义县,并来到这里旅游。几年间,义县碾盘沟攀岩基地火遍了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
闾山攀岩节是义县精心打造的另一个旅游品牌,通过举办攀岩比赛、航拍比赛,以及健身登山、观赏梨花、体验民俗、畅游古迹等活动,展示义县山、水、石、城的自然风光和奋发向上、热情好客的精神风貌。
“我们将以攀岩节为契机,进一步科学谋划,完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丰富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加快旅游创新发展步伐。特别要推进以医巫闾山攀岩小镇为主体的体育休闲旅游区建设,科学制定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景区道路建设,提升服务功能和水平,努力建设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特色旅游目的地。”王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