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国有文艺院团以改革整合资源

激发内生动力创作更多文艺精品

辽宁日报 2021年05月12日

音乐舞蹈情景剧《摇篮》正在排练中。

杂技主题晚会《旗帜》正在排练中。

话剧《无风地带》剧照。

话剧《把一切献给党》正在排练中。

本报记者 戴春光 高 爽

核心提示

2018年1月,大连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经大连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组建。大连话剧团、大连歌舞团、大连杂技团成为这家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的一部分。这也是三家大连市属国有文艺院团继几年前完成事业单位转企业的身份转换后,再次经受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洗礼。

改革的结果如何?有作品为证:话剧《无风地带》荣获2020年辽宁省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创作计划扶持作品;杂技剧《流星》获2019年法国明日杂技节金奖。也有数据为证:集团组建前,歌舞团和杂技团每年只有微利,话剧团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三个院团全部赢利,利润总额达1000多万元。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实现的,有何样本意义?

1

夯实阵地,做艺术创作生产的引领者推动者

5月7日,记者走进三家大连国有文艺院团排练现场:

大连话剧团正在深度打磨话剧《无风地带》,在省内展演之后,还将在6月5日、6日到国家大剧院进行两场商演;与此同时,另一支队伍在排练新作《把一切献给党》,讲述的是中国“保尔·柯察金”吴运铎以坚强与忠诚书写传奇人生的故事,也是庆祝建党百年的倾情之作。

大连歌舞团的音乐舞蹈情景剧《摇篮》的舞蹈动作已经编排完成,作品深情回顾在党的领导下大连的建设与发展;大连杂技团主题晚会《旗帜》也进入最后的排练阶段,年轻演员们将用杂技语汇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峥嵘岁月,两部作品将参加在全省和大连市举行的庆祝建党百年文艺作品展演。

成立于1952年的大连杂技团享誉中外,曾在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巴黎明日国际杂技节和摩纳哥国际杂技大赛等世界顶级杂技赛事中摘金夺银。大连话剧团前身是1946年成立的旅大文工团,多次获中国话剧最高奖“金狮奖”。同样脱胎于旅大文工团的大连歌舞团创作出《革命人》《摇篮曲》《俺是快乐的饲养员》《花鼓舞》等一批在全国享有盛誉的声乐、器乐和舞蹈节目。

回顾辉煌的历史和当下的创作,从三个院团团长的言谈中能明显感受到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歌舞团团长雷恒大说:“我们去请知名导演耿军执导我团的庆祝建党百年献礼作品,当他听说著名的《摇篮曲》出自大连歌舞团时,马上就来了灵感,节目因此定名为《摇篮》。”

回想起几年前经营的困难,几名团长也有很多话想说:办公条件简陋、缺少排练场地、经费不足、高水平人才流失……杂技团团长杨剑胜说:“培养一名杂技演员要从几岁开始,可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容易被民营院团以高薪挖走。”话剧团团长于伟说:“大连话剧团排演的《雷雨》,颇受资深话剧迷认可,但人才队伍老化,我从二十几岁开始演四凤,到了50多岁还在演。”

最为重要的就是院团从事业单位转换为企业身份,却多年沿袭着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不少演职员面对市场有些茫然无措。而这正是新组建的大连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所要完成的任务——让已经转企改制的国有文艺院团摆脱困境,在直面市场中蹚出一条新路。

大连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延生在集团成立之前,已经有多年企业经营经验,他所领导的大连新华书店系统一直是全国的样板,对三家国有文艺院团的发展,他有一套有别于以往企业经营的战略。王延生说,虽然院团已经转制,但从国有文艺院团的定位来看,它们仍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是艺术创作生产的引领者、推动者。集团所要做的,就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在院团中逐步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激发文化企业的内生动力。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内部管理制度、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探索企业年金制度、保证高质量人才和青年人才优先发展……一系列改革举措很快在院团内部推行,演职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大连杂技团排练厅中心高高的旗杆上,38岁的杂技演员沙冰双手紧紧攥住旗杆,旋转身体做出各种高难度杂技动作,以此表现革命战士的勇气和力量。作为团里的主力,为什么会选择一直留在大连?沙冰说是因为“故土难离”,但无疑也有收入提高这个因素,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有舞台、有好作品。

2

深度融合,实现院团、剧场、人才资源整合

位于大连中山广场的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是一座始建于1951年的俄式老建筑,是当时国内最为先进和时尚的剧场之一。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一直是大连市政治文化活动中心,但是经历了70年的风雨,它显得小了、旧了,风光不再。

2018年,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正式归属大连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集团投资近300万元完成了大剧场安全隐患改造工作,对音乐厅、戏剧厅进行了全面升级。全新升级的人民文化俱乐部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唤起了很多大连人心中的美好回忆。

走进剧场,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各种演出信息、舞台剧照彰显着演出市场的繁荣。室内装修既保留了大跨度圆形穹顶及欧式雕花式舞台的原始风貌,又增添了水吧、书吧等配套服务设施。

王延生说,这次剧场改造,不仅解决了剧场自身经营的问题,而且为院团提供了演出阵地,有效缓解了院团缺少自主剧场、演出成本高的压力,剧场与院团在宣传推广、票务营销等方面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既活跃了演出市场,又让优秀剧目传得开、留得下。

这正是新组建的大连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优势所在——通过集团统一调配资源,充分实现集团内各文化企业资源、平台的共享和深度融合。

深度融合的例子还有很多:

2019年,集团所属专业院团联合演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追梦》,其间,参与演出的大连京剧院近30名演职人员因一些特殊情况缺席,集团迅速反应,抽调杂技团人员补充阵容,在最短时间内衔接剧组排演进度,确保《追梦》演出圆满成功。

在2019年开展的200余场“送戏下乡”“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公益惠民演出中,集团遴选优秀节目,组合推出大量综合场演出,广受观众欢迎。以往“大连某某团”的单一形象,变成了“大连专业艺术”的新名片,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加。

王延生对于深度融合的理解是:融合不是把所有的东西揉碎了放在一起。首先要尊重院团的创作自由,让专业人员放手去做专业的事,在艺术创作上各个院团相对独立。集团要做的是提供服务,对内帮助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解决剧团创作中遇到的资金、场地问题;对外,做好院团之间、剧团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以及剧团与市场之间的衔接。

一件小事值得一提:2018年,大连话剧团准备创排话剧《无风地带》,缺少创作资金,集团第一时间帮助解决,但是注明是借款。为什么是借而不是给?王延生说: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院团建立起造血机制,而不是对集团形成新的依赖。结果是,一年后,话剧团赢利,不仅归还了借款,还把《无风地带》打造成市场、口碑双丰收的艺术精品。

采访过程中,陪同采访的大连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管月坤一直电话不断,有院团的资料要汇总上报、有项目要招投标,还有院团要拍摄演出照、制作宣传海报……管月坤说:“这些院团并不擅长的事,都由集团的专业运营团队帮助他们来完成。”

3

吃透政策,破解改革难点问题

在大连市杂技团主题晚会《旗帜》排练现场,有一个高空垂吊的钢架,演员们将在上面再现当年长征中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团长杨剑胜感慨:这是整个主题晚会《旗帜》的最大亮点,关乎整台节目的成败。多亏了去年市政府对杂技团排练厅的修缮,原来的排练厅棚顶早已老化,这样重量的钢架之前是无论如何不敢安装的。

这项维修工程只是大连市解决文艺院团缺少排练演出阵地一系列工程中的一项。2020年,大连市主要领导对几家文艺院团进行专题调研,针对这一问题督办推进。用两个月左右时间将困扰大连杂技团多年的排练厅安全隐患问题彻底解决;解决了大连艺术剧场被其他单位占用的历史遗留问题,并将剧场周边违建进行了拆除,为下一步维修改造奠定了基础;协调搬迁大连歌舞团、大连话剧团所在的艺术大厦内专业以外其他单位,为院团丰富经营内容、增强市场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姜微由此总结:大连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平稳过渡,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记者从大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工作,近年来力度不断加大。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主管文化工作的领导多次到文化产业集团和所属院团进行专题调研,为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出实招、解难题,在资金扶持保障力度上不断提高。对转企的国有文艺院团调整改革运营经费,将已执行15年之久的每年人均4万元运营经费提高到6万元;大型剧目创作资助由160万元/台提高至260万元/台,并对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给予配套资助;提高公益演出补贴场次和标准,将年补贴150场、每场1.7万元,提高至年补贴190场、每场2.5万元。

王延生说,这些举措缓解了困扰院团多年的改革困境,让院团切实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与厚爱,使院团轻装上阵,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王延生的办公桌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国家和省市关于国企改革、深化文艺院团改革的政策文件,文件上圈圈点点,显然已被反复研读。王延生说:国家制定的每一项政策,都为院团改革指引了方向、提供了支持,只有真正读懂读透了政策,才能获得改革的红利,保障院团平稳顺利发展。

(本文图片由大连话剧团、大连歌舞团、大连杂技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