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海涛
5月10日,已到晌午,但在朝阳县二十家子镇刘杖子村党支部,支部书记王玉龙、驻村“第一书记”宋鹏和鲁迅美术学院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庆东还在合计建冷棚的事。
“50亩地能建20多个冷棚,承包先可着村民来。”
“种蔬菜,一年能有两三万元收入。”
“种小柿子、香瓜更合适,一棚好年头能赚七八万元。”
仨人你一言我一语,都忘了吃午饭。刘杖子村现在能搞起种植业,得益于刚刚建设完工的600亩高标准农田。2019年年初,鲁迅美术学院开始协调这一项目,经省里批复后,于去年冬天动工,挖了一个大方塘和两眼深井,改良土壤,埋设灌溉管线。
项目建成后,实行自动滴灌,节水还不旱。原来这片地往外租没人要,现在一亩至少能赚1000多元。村里358户村民,有100多户从中受益。
现在的刘杖子村已是省、市、县优秀示范村,村里有了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上。原来这里是穷得叮当响的省级贫困村,村民住在沟沟岔岔里,路都在河沟里,孩子们上学难,农产品往外运更难,人家的东西卖1元钱,刘杖子的要便宜两毛。这里十年九旱,村民大多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光贫困户就有91户。
变化,来自鲁迅美术学院的帮扶和村民思想的转变。2014年,鲁美驻村工作队对刘杖子村开展定点扶贫。截至目前,鲁美在村路修缮、水利建设及产业项目开发等方面协调投入资金累计达470万元。
李庆东说:“5年多的帮扶,感受最深的就是,转变观念太重要啦!”
一开始,驻村工作队每推广一个扶贫项目,都得登门入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没有亲眼见到赚钱,多数村民根本不配合。为改变现状,工作队想出了好法子:找几个头脑灵活的先干,做示范;同时,帮扶不直接给钱,通过项目给钱,利用“造血”转变观念。李庆东说:“比如养牛,村民拿一部分钱,鲁美拿一部分,牛买来一段时间后,我们巡访,看你养得好,再给钱。”
曾经的贫困户刘光宇,以前家里连猪圈都没有,猪崽儿都是用绳子拴着。去年养了40头猪,一下子赚了十多万元。
观念一变,致富路宽。村里养各种牲口的多了起来,几乎家家有致富门路。
这不,刘杖子村正在筹备成立养殖合作社,村民自愿入股,村里再投入一部分。王玉龙说:“已经开过两次会了,村民非常认可这种做法,以后再也不用做思想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