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鹤
不久前,辽宁省第十届全民读书节正式启幕。对很多平日里喜欢阅读的人来说,全民读书节的更大意义是可以挖掘一批好书、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书友,以及认识一些藏书家。今天,我想谈的就是与藏书有关的话题。
读书者也大多是藏书者,自从踏上阅读路,很多人也就同时踏上了藏书路。他们视书为宝,珍惜每一本曾被自己触碰过的书籍。在和一些热衷藏书的人士交流中,我经常听到他们聊到自己在收藏某一本或某一套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艰辛,以及收藏在自己书房里的那些藏书的未来命运。
对于后一个话题,很多藏书者毫不回避,而且很多人对这个话题还有过深入思考。很多人说,这些藏书未来不外乎有三种去向:其一,由子女继承;其二,捐赠给当地的图书馆或者档案馆;其三,送给社会上爱书的人。
第一种方式,即子女继承,虽然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这里潜藏的风险是最大的,因为子女是否爱书与读书是不确定的,如果子女并非像这些人这般热衷藏书,那么,他们几十年来的心血很可能付之东流。退一步讲,即使子女喜欢阅读,但每个人的喜好是不一样的,谁又能保证子女在阅读喜好上与自己完全同步呢?
说到这儿,我的脑海中忽然闪过司马光家训中的一句话,“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事实也是如此。十几年前,我认识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病重,他特意将我叫到家里,请我帮忙联系一家图书馆,想把他收藏多年的2万多册藏书捐赠出去。然而,一切联系妥当后,学者的子女却不同意父亲捐书的做法。此事后来不甚了了。然而,几年之后,我身边的一些朋友相继从旧书摊上淘到了这位学者大量的藏书。听到这个消息,我唏嘘不已。
对于那些痴迷于藏书的人来讲,自己所藏之书不啻奇珍至宝,旁人的觊觎都是令人不齿的。然而,身前难管身后事,随着主人消逝,那些曾经被视若珍宝的藏书,很多也就一并消逝在茫茫书海之中了。这不禁令人感伤。
我们不妨回到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些藏书者们对自己藏书未来走向的判断中去。其实,将藏书捐赠给图书馆或者档案馆,或者通过其他途径实现藏书的活化再利用,不失为安置藏书的一个好办法。在朝阳市内有一家名叫“龙翔”的书院,书院主人就将自己的藏书向社会开放,只要喜欢阅读的人都可以到龙翔书院去看书或者借阅。独乐与众乐,后者更能凸显书籍的真正价值。
当然,藏书者将毕生藏书对外捐赠,除了包括图书馆、档案馆等在内的承接方怀着一颗欢迎之心外,还须有较为完备的承接与管理流程。如若能锦上添花,规划出带有藏者个人特色的“藏者书柜”之类的空间,这对藏书者而言,则就更具鼓励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