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盘锦市辽河口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洪琦介绍门牌上名字的由来。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文并摄
“遇稻咖啡馆”位于盘锦市大洼区荣兴街道佟家村。与其他咖啡馆不同,“遇稻”相邻一大片稻田,而且一块门牌上标注着两个地址,“佟家村圈里46号,这是咖啡馆的地址”,店主张翼指着门牌上的另一段文字说:“这里说的‘新富’,指的是荣兴街道曾经的一个村子,这个村子在合村并镇中消逝了,现在它又重新出现了。”
将一些已经消逝的村屯名、河流名等重新镌刻在门牌上,盘锦市正在用一种新方式留住乡村记忆。
盘锦市辽河口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洪琦参与了这项恢复“乡村记忆”工程的全过程。他告诉记者,荣兴街道前身是一个普通的农业小镇,几年前,荣兴街道开始打造“荣兴稻作人家民俗文化村”,在将民居改建成民宿的过程中,如何延续消逝的乡村记忆成为改造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几经讨论,最终,民俗村里50多间改建完成的民宿成了承载乡村记忆的载体。记者注意到,在每间民宿的门牌上,50多个消逝的村屯、河流等又回来了——门牌上不仅镌刻着它们的名字,而且还记载着各自的历史沿革。比如,在“遇稻咖啡馆”门牌有关“新富”的介绍是这样写的,“新富”,隶属于新开村,1933年日本侵华期间划域编号为“四号”,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四屯”,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新富”。
延续下来的乡村记忆不仅增加了“荣兴稻作人家民俗文化村”的历史厚重感,而且也成了创业者选择这里的因素。“坪鑫阁”是村里一家具有朝鲜族特色的餐馆,正是看中了村里浓厚的文化氛围,几年前,高红燕和金君臣这对80后小夫妻选择了返乡创业,开了这家“坪鑫阁”餐馆,生意一直红红火火。客人们也对门牌上的旧地名感兴趣。
杨洪琦说,民俗文化村下一步将继续丰富门牌信息,除了增加门牌数量外,还计划将那些消逝村屯的人口数、土地、民族等更为详细的内容填写进门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