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劳模精神 劳动精神 工匠精神 争当新时代奋斗者

辽宁日报 2021年04月28日

牛国权在高温工作环境依然不断锤炼技艺。

窦恒组建团队进行宫颈癌药品研发。

徐仕睿研发的新技术处于国内先进生产技术水平。

张伟参与的创新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奖10余项。

孙德志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担任技术骨干。

程虎率团队解决半导体“卡脖子”问题。

徐洪利致力于政务信息化应用体系架构研究。

侯鹏在创新的路上一往无前。

林乐鸿带领总装车间将生产效率提升近30%。

宁建平在半导体工艺开发上持续推进创新。

本报记者 刘大毅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伟业。近年来,在辽宁这片热土上,广大职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敢于创新,积极工作,无私奉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先进典型,他们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创造一流,这些品质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有鉴于此,省总工会选取今年辽宁五一劳动奖受表彰的部分先进典型事迹在此展示,以激励广大职工以更加昂扬的斗志,进一步唱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主旋律,在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中更好发挥作用,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在微观世界写下大格局

——拓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部部长宁建平

宁建平每天都要与微观世界里的粒子打交道。她说:“我需要观察颗粒在硅片上的形貌、大小、尺寸和成分,并通过判定失效模型找到设备量产中颗粒不稳定的情况,从而解决问题,使设备稳定,实现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的稳定性。”宁建平践行“做好三篇大文章”的理念,坚守创新这一目标,先后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十三五”专项项目,主导参加了2018年沈阳市扬帆启航计划项目的研究,持续推进半导体工艺制程,破解了行业最为关键的“卡脖子”问题,向“中国芯”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用新动力为“宝马”赋能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动力总成工厂总装车间主任林乐鸿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提升产能成为企业的首要任务,林乐鸿带领总装车间同事深入现场,利用各种分析工具和方法制订方案并实施。2016年2月以来,总装车间有效提升生产效率近30%,直接和间接节省生产成本400余万元。动力电池的装配线项目从开始调试设备到试运行,从问题分析研究到具体的解决方案,他冲锋在前,带领团队解决了高低压测试工艺的可靠性问题,以及电芯堆积后压力板关键尺寸的工艺稳定性问题,将先进的电池技术在国内消化并达到量产。

做跑得最快的那只瞪羚

——大连华邦化学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侯鹏

高纯度氮气、氢气等气体是半导体器件等电子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原材料,而气体纯化器就是制备这些高纯度电子气体的关键设备。侯鹏认识到,作为一家“瞪羚”企业,就必须做跑得最快的那只羚羊,在创新的路上一往无前,破解技术难题,填补技术空白。研发过程艰难曲折,状况不断:这边气体纯化达标,那边运行稳定性欠佳;纯化指标和稳定性可以了,又出现化学填剂堵管的新问题……历经磨砺和沉淀,侯鹏终于凭借创新实现突破,于2014年研制出首台9N级气体纯化器。

推动城市信息数字化的领军人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政府事业本部部长徐洪利

徐洪利以专家身份参与了国家金保工程的规划和咨询,并参加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络扫描软件的研发工作,同时承接了金保工程全国联网项目,并在全国近100家用户中全面实施。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伊始,他带领团队保证了国家医保局等部委级项目的平稳运行。通过缜密的流程设计和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将特殊时期沈阳的就医流程化繁为简,将百姓的就医时间缩减了50%。他还主导设计了口罩网上预约系统、电子社保卡、医保卡电子凭证等方案。

他用“中国芯”显影“中国梦”

——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程虎

光刻工序是芯片制造重要工序之一,程虎的工作就是研发设计连接光刻机设备的涂胶显影机。在担任设计工程师期间,他结合客户实际需求,开发了叠层涂胶显影机,高压水清洗机等多款机型,填补了国内半导体设备细分领域空白,作为主设计师,负责开发的工艺涂胶显影设备,批量进入国际一线大厂。2018年,程虎参与设计的涂胶显影机进入了国内前段集成电路生产线,程虎带领的青年研发设计团队,朝着让“中国芯”跻身世界前列的方向更近了一步。

壮大“新字号”的青年才俊

——大连四达高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技术电气部部长孙德志

2014年,公司组织技术骨干考察参观国外先进设备,看着国外虚拟五轴爬行机器人设备有序地工作,孙德志心生羡慕。考察之后,公司决定开始研发虚拟五轴爬行机器人设备,并让孙德志带头开展研发工作。研发过程注定是枯燥艰难的,失败了重来,再失败再重来……最终历时3个月,终于调试成功。虚拟五轴爬行机器人设备不仅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也得到了政府的肯定。2019年,该项目获得大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孙德志荣获大连市“青年才俊”称号。

用科技创新振兴公路养护事业

——鞍山森远路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张伟

张伟牵头研制的国家“863”计划项目的核心部分“热再生机组”——加热机、加热铣刨机、加热复拌机,主要用于高等级公路路面的大面积连续翻修,是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智能化沥青路面就地再生设备。这种设备彻底实现路面施工自动化流水作业,施工中旧路沥青混合料100%就地再生利用,既节能又环保,作业时不封闭交通,经济效益显著。他先后参与的创新项目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奖10余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10项,解决机械、液压、电气领域技术难题48项。

用标准提升业界品质

——抚顺东科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仕睿

多年来,徐仕睿通过在专业方面的努力和创新,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很多新技术处于国内主流生产技术水平。他本人已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先后参与并承担了2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7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和1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参加了4项国家行业标准起草与修订。针对生产系统出现的产品质量不稳定问题,他结合工作实际创造了图表式分析方法,使得优级品的一次性合格率提高了18个百分点。

她用不懈努力填补国内空白

——辽宁格瑞仕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质量总监窦恒

今年38岁的窦恒,2005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专业。2012年,窦恒入职辽宁格瑞仕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那时候女性对HPV检查很重视,对宫颈癌的认知度也很高。”窦恒回忆道。窦恒组建团队进行宫颈癌药品的研发。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2014年,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产品研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同年,该项研究还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GMP证书》、辽宁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并顺利通过了药品批准文号的转移工作。

将工匠精神融入血液

——凌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一炼钢厂1#120吨转炉炼钢班班长牛国权

牛国权带领的班组生产合格钢水炉数指标连年领先,创造连续8000炉无返水、无废品质量纪录。针对高铁耗、铁水高磷带来的冶炼难题,他创新提出了转炉“高-低”枪位全程化渣冶炼操作法,保证全程化渣,提高脱磷率,转炉“三粘”明显缓解、脱磷率提高至85%以上。他在《中高碳钢终点碳0.15%以上操作法》技术创新攻关中,解决了高碳火焰判断不准的难题,他在中高碳钢终点碳控制方面的突破为品种开发、降本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提高钢液洁净度的同时,当年降低成本20余万元。

本版图片由省总工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