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之名

辽宁日报 2021年04月21日

匠人是民间的能人、智者,一生都在做同一件事,在不断重复、精益求精中,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有个词叫能工巧匠,一个匠人也许木讷、老实,但心底的缜密、机巧,是一般庄稼人所没有的。

农耕社会中的所有生活都离不开匠人,从生活起居、吃饭穿衣,到出行劳作,所用之物、所佩之饰、所操之具,无不出自匠人之手,他们的匠心巧思充盈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很少有人从文化的层面去欣赏匠人。古人崇拜帝王,崇尚英雄,匠人手艺再精湛也不可能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文人苦思冥想,捻断数根胡须吟得一句诗,可能成为名家;大将沙场一声喝,舞枪弄棒,开疆拓土,可以封侯拜爵;就连伶人挥舞长袖翩跹起舞,也能得到满堂喝彩,成为角儿。匠人的一个饰件、一尊雕刻、一件瓷器,固然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可以成为瑰宝,却只能赢得对器物本身的赞美,人们收藏的目的是增值,追溯制作这件器物的匠人姓甚名谁,长什么样意义不大。用学者钱钟书的话说,他们只是下蛋的母鸡。若是一幅字、一幅画就不一样了,蛋好不好反在其次,关键是下蛋的母鸡名气大不大。

明代“浙派绘画”开山鼻祖戴进曾是个金银首饰匠。另一位明代绘画大师、“明四家”之一的仇英曾是个油漆匠。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原来是个木匠,先当粗木匠,做床椅桌凳和犁耙水车,盖房子,做立木,后当细木匠,用心琢磨《芥子园画谱》,练就一门精湛的雕花手艺。再后来成了画家,手里的工具由刨子、锯子换成画笔,身价立刻大增。尽管曾刻有“木居士”“木人”“老木”“大匠之门”“鲁班门下”印章,对自己的木匠身份留恋。想想,若不是换了行业,世上只有戴首饰匠、仇油漆匠、齐木匠,哪来这三位大师?

早在春秋时期,官府就要求工匠在所造器物上留下名号,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我也曾见过铁匠、银匠做好器物后,用钢錾留下自己的名号。泥瓦匠建成房子之后,则是由主人出面,请人将建房日期,工匠名字写在脊檩下的木板上。这种做法,已成工匠传统,延续了几千年,但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留下姓名的匠人只有一个人,即生活在春秋时期、后人称之为鲁班的公输盘。

传说中鲁班是天下工匠的祖师爷,心灵手巧,无所不能。在古代典籍记载中,他却笨嘴拙舌,处处受制,留下的并非好名声。《墨子》一书中记载,墨子多次与公输盘斗法,每次,公输盘都输得理屈词穷。最著名的一次是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攻打宋国,墨子闻讯赶去,与公输盘进行了一次模拟战。结果,“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完败。若论制造器物,墨子根本无法与鲁班比,两人都制作飞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说“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墨子用三年时间,好不容易制成的木鸢,只飞了一天就掉下来。鲁班呢?《墨子·鲁问》中说“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两人手艺高下立判。但是,一旦讲起道理,鲁班马上理屈词穷,嘴拙啊!造出“三日不下”的竹鹊,“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若翟(即墨子)之为辖,须臾刘(通镂)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谓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意思是说,你做的竹鹊尽管好,但不如我做的车轴实用。我做的车轴能承重五十石,你的竹鹊能吗?这不是抬杠吗?墨子明明在偷换概念诡辩,他的弟子不光敬佩,还记之于书,传之于史。

我所知道的古代匠人还有两位。《庄子·天道》中记载,有位制作车轮的老木匠,以斫轮喻读书,让齐桓公折服。唐代大将郭子仪也曾遇到一位老泥瓦匠。郭子仪叮嘱他要将墙筑牢,他说:“几十年来,长安城里达官显贵家的墙都是我修的,只见院里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我修的墙却从没有倒塌过。”老泥瓦匠的几句话,让身经百战的郭子仪浑身直冒冷汗。

这位老泥瓦匠说出了自己经历过的事,启发了郭子仪,同时,也说明了匠人的一个基本特质,即凭借过硬的手艺,留下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是巧言令色、博取虚名。这可能就是史书中很少留下匠人名字的一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