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

辽宁日报 2021年04月19日

《失落的卫星》

《从大都到上都》

《杜甫的五城》

徵  羽

《杜甫的五城》

赖瑞和5年里9次回到祖国游历,行程近5万公里,基本是坐火车走完的。

他详细记录了旅途中的衣食住行——每位旅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有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作为一个研究唐史的文化旅者,他又有着别具一格的人文地图,能在理所当然的景点之外,勾勒出尘封的历史脉络,他北上河套,探访杜甫《塞芦子》“五城何迢迢”诗中的受降城等5座唐代边塞军镇;他乘坐火车重走安禄山从渔阳起兵进军长安的路线,去体验“渔阳鼙鼓动地来”……但读者却又并不因此觉得旅途是用书袋铺就的,其笔下有浓浓的烟火气和市井味,比如小贩在站台上推着售货车向临时停靠的火车旅客兜售当地特产,旅客钻进火车硬座底下睡觉……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关于民生百态的风俗画。他的旅途走得从容恬淡,对种种意外和尴尬的置之一笑,对历史兴替的淡淡哀愁,对光线明灭、草木气息和寒暑凉温的细致描摹,可以反复细看而不觉堂皇的压迫,也没有初看惊艳,继之嚼蜡,久之生厌之感。

《从大都到上都》

从大都到上都,即北京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53岁的罗新走了15天,每天绘有行程地图, 行走、体察和思考连缀起图上的地点,生成一部好看的450公里徒步流水账,阅读中打开卫星地图感受这一旅途,也是不错的体验。

这条路,元代是皇帝的巡行辇路,明代是汉蒙对峙交流的孔道,清代是羁縻漠南蒙古各部的朝贡线路,所以罗新一路上会想起元代扈从文臣的纪行诗文,想起以汪古、朵颜等部的繁衍迁徙为标志的游牧与农耕文明进退交融,想起清末外国记者、学者的越野和社会考察,又触景生情想起若干西方徒步文学作品,书中征引的文献极多。掌中书,脚下路,他用脚丈量大地,用历史观照当下,用极限探寻自我。该书对沿途风土人情的刻画相对单薄,这一点不如赖瑞和的《杜甫的五城》。倒是作者走在陌生的地方,于体力透支之际,每每回顾自己生命来路中的人和事,颇为真诚,令人动容。

《失落的卫星》

9年间,刘子超数次探访中亚五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经历过去与未来的寻觅之旅。张骞到访的费尔干纳,玄奘经过的撒马尔罕,李白出生的碎叶,陀思妥耶夫斯基流放的塞米伊,旅人的这一步也许就覆盖在千百年前某位历史人物的脚印上,那是一种多么奇妙的体验。在作者冷静流畅的文字下,中亚这片陌生的土地缓缓铺陈开来,一个个平凡的人物迎面走来,短暂交会后又投入自己的生活,一处处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交错出场,既是背景又是主角,更有文学、艺术、地理、政治、社会等多维信息穿插其中。在这片见证过长安的丝绸、撒马尔罕的金桃和天竺的佛经的土地上,他和那么多偶遇的路人喝酒聊天,捕捉到任何一个细小的声音和表情,转身便像文献调查一样刨根问底,城镇、传说、冲突、破败和希冀、努力与无奈……纵深的历史感,鲜活的时代感,在这片土地和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中慢慢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