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歌声的翅膀

辽宁日报 2021年04月14日

高 爽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专栏“歌声里的历程”,回溯百年来最具代表性、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的优秀音乐作品,在歌声里回望百年党史,感受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

说到红色歌曲,我首先想到了一位曾经采访过的抗联老战士李敏。2017年,在她满墙贴满了抗联军歌乐谱的家里,93岁的李敏身躯挺拔,精神矍铄,坚毅地唱着抗联名将李兆麟将军作词的《第三路军军歌》:“绚烂神州地,白山黑水间……揭竿齐奋起,誓驱倭寇,团结赴国难。民族自救抗日军,铁血壮志坚,杀敌救国复河山。”

歌声中,是老人对那段难忘的抗战岁月的记忆,对牺牲的战友无尽的思念。穿越70多年的岁月,歌声依然响亮。这就是音乐的力量。百年来,无数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伴着这样响亮的歌声,涉过冰冷的河流,走过坎坷的岁月,不断创造辉煌,一直走到今天。

百年来令人难忘的歌曲,很多都与辽宁有关:

《义勇军进行曲》的灵感来自“九一八”事变后辽宁各地抗日义勇军队伍的抗日队歌和誓词。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了志士的鲜血。”这首《五月的鲜花》是作曲家、沈阳人阎述诗写下的家国沦亡之痛。

“枪口对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是东北作家塞克在延安时期怀着激昂的抗战热情写下的。

1948年底,作曲家马可伴着沈阳机车车辆厂的机器轰鸣,创作了《咱们工人有力量》。就是唱着这首歌,辽宁人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几乎奉献出了一切。也是唱着这首歌,辽宁成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创造出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

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歌剧《星星之火》由沈阳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李劫夫创作完成,其中的经典唱段《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旋律激昂,正是年轻的共和国生机勃发的真实写照。

1962年,作曲家李劫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彰显了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困难,继续前进的昂扬斗志。

1964年,沈阳音乐学院的作曲家秦咏诚来到刚刚开始建设的大庆油田,冒着凛冽的寒风,与“铁人”王进喜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激情油然而生。全国的石油工人,就是唱着《我为祖国献石油》,头顶青天,脚踏荒原,为祖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

列举这些歌曲,不仅是为了证明辽宁在百年音乐史上的分量,更想说的是辽宁音乐创作中的红色基因。延安鲁艺,是革命文艺的摇篮,音乐家们经历了抗战炮火的洗礼,经历了革命文艺大熔炉的淬炼,抗战胜利后,他们从延安来到东北,又把革命文艺的火种带到了辽宁。从延安鲁艺到东北鲁艺,再到沈音、鲁美、辽艺,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薪火相传,音乐家们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

在我们的报道里,将会出现这些歌曲:《黄河大合唱》《南泥湾》《兄妹开荒》《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为祖国献石油》《红星照我去战斗》《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今天是你的生日》《我和我的祖国》《少年壮志不言愁》……是不是每一首都会唤起你的难忘记忆?

希望我们的报道,能够伴你乘着歌声的翅膀,重温百年党史中的难忘岁月,看到辽宁人在这块热土上不懈奋斗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