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既需常设更需特色

辽宁日报 2021年04月13日

金晓玲

近日,一条“成都小学体育课教五行刀法”的视频刷爆网络,引发全网围观和点赞。旋即,陕西一小学将红拳纳入体育课、湖南一学校开设“礼射”课等视频纷纷上架热传。孩子们直呼:“喜欢得都不想下课了!”

将中国传统文化、地域特色项目引入校园,提升体育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破解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尴尬,让孩子们在运动过程中磨炼意志、强健体魄,这些学校的做法不失为好的尝试。

很长一段时间,体育课不受学校重视,体育课作为“副科”可以随时被“主科”课程挤占。日常体育锻炼不足,导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目前在教育部门的干预下,体育课已不再为文化课让路。“体育老师体弱多病”的段子正在成为历史。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关于怎样上好体育课、培养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的相关建议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的创新探索层出不穷。有的地区提出将冰壶、滑雪、赛艇等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教学,有的地区明确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或活动课,不少学校还掀起晒课表的热潮。但实际上,受各种条件制约,活动课变成自由课、自由课变成自习课的现象时有发生,让体育特色课成为常设课、实现常态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笔者认为,推进特色体育课常态化,首先要在解读“孩子们喜欢什么”上下功夫。打破传统体育课的“套路”,寻找、把握孩子们运动兴趣的共同点,结合本地实际设置学生普遍喜欢的项目,分阶段设置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素质学生的运动项目,才能有效激发出孩子们对于体育的真正热爱和持久热情。

学校乃至全社会要在体育课的活动空间安排、硬件设施建设、软件师资力量配备上下功夫。将学生的体育教育、体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综合考核评价之中,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相关建设,引入更丰富的专业力量参与体育教学,提高特色体育课的供给能力和水平。

学生和家长也要切实提高对于体育运动价值的认识。据相关部门对某省两个年级学生开展体质监测结果显示,运动更多的学生身体形态、体能均高于全国平均值,肥胖率和近视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普遍优秀。这说明,体育与智育并不互相排斥,适当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增进智育。

体育课不止于“体”。只有各方力量都发动起来、集结起来,才能让上体育课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事,才能真正培养出造福国家和社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