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突出斗争精神——

美术家用多种形式塑造赵一曼

辽宁日报 2021年04月12日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国画 《中国人·赵一曼》 1984年 赵华胜

雕塑 《赵一曼》 1988年 霍波洋

国画 《一曼小屋》 1984年 孙恩同

孙恩同创作过程中的一个版本。

本报记者 凌 鹤

提要

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英勇事迹一直感染着艺术家。如何表现赵一曼的斗争精神,是关注抗联的艺术家们不断思索、研究的重要课题。

辽宁艺术家以各自擅长的艺术表现方式描绘、塑造的赵一曼形象,展示了女英雄可贵的精神内涵,留下了大量经典佳作,激励中华儿女踏着英雄的足迹,坚忍不拔、开拓前进。

国画《一曼小屋》

首次用山水画法表现历史英雄

1983年夏,当代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孙恩同第10次来到长白山,探访抗联旧址。在英雄战斗过的地方,他从各个角度画了大量速写,为创作积累下最初的素材。随后,他来到黑龙江省尚志市春秋岭侯林乡探访赵一曼被捕地。那里四面环山,赵一曼住的农舍坐落在山坳里。

赵一曼(1905年-1936年)1926年入党,1932年,在党组织安排下,来到东北抗日。1935年,她率领的游击队多次击败日寇,后被编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赵一曼任团政委。同年11月负伤被俘。在狱中,赵一曼英勇斗争并成功逃脱,不久再次被俘。1936年8月,在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市)就义。

孙恩同了解到,赵一曼就是在这座小屋和敌人战斗,最终负伤被俘。烈士的英灵唤起孙恩同强烈的责任感,他一定要画一幅纪念画献给英烈,献给人民。1984年3月中旬,孙恩同又两次来到此地,观察、感受、写生。一次雪下得太大,他踩着一尺多深的积雪,走了十余里地来到小屋前。孙恩同一笔笔画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坡、每一簇蒿草。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当时战斗的情景,他访问了当年的知情人,听他讲述赵一曼烈士和当时抗联的事迹,画家内心再次被洗礼。

这幅描写赵一曼被捕地的山水画命名为《一曼小屋》。孙恩同曾说:“用山水画表现历史英雄,过去没有画过,但有一条是清楚的——绘画不是历史的图解,而是艺术作品。要画得自然,画得动情感人、真实可信。4个多月的构思,明确的是要画出历史本来的面目,这幅画的主题是追思、怀念、敬仰。”

孙恩同画这幅画4次易稿。第一稿,他把小屋画在山坳里,力图真实地再现生活。在画面中,树为中景,背后有远山,想要表现多层次空间。但这幅画基调低沉,笔调拘谨,缺乏力量感。第二稿,孙恩同加大了小屋,去掉远山以外的环境,在树上做了不少文章,但仍没有跳出第一稿的框子。第三稿,孙恩同再次把小屋推远,参考了很多树的写生,考虑到每棵树的呼应关系,参照宋人的笔法,层层点染,树的效果出来了,但达情不生动。

在第四稿时,孙恩同用与画面等大的纸张来构图,树木的姿态、疏密、高矮、呼应的关系和小屋的方位都作了调整,去掉琐碎的一切,色调的设计由暖调改为冷调。为了画出时代感,树的造型加以简化,红叶改用淡赭色,显得不焦不躁。技法上继承了传统的积墨法,用中锋沉着有力地塑造,使树木有浑厚圆润之感,采用现代工具喷笔、喷矾、喷色等技法加重了北方暴风雪造成的凝重气氛。第四张画,孙恩同画了半个月,基本上能传达出主题情感,笔墨更显苍劲、情感含蓄入微。

孙恩同历时两年,大胆创新,首次用山水画法表现历史英雄,完成了《一曼小屋》,荣获全国美展优秀奖。

国画《中国人·赵一曼》

静态画面表现正气凛然

《中国人·赵一曼》是赵华胜抗联系列作品中的力作,在当时引起关注。画面表现经受日军酷刑折磨的赵一曼被营救后,再次被捕,带着一身伤痛的女英雄视死如归。画面将赵一曼宁死不屈的坚毅神情以线条与浓墨生动刻画。赵一曼即使衣衫破旧、身负重伤,但仍忠于党、忠于信仰,斗争到底。人物造型突显大无畏的精神气质。

为画赵一曼,赵华胜三上长白山,两次去大兴安岭,跑遍了东北三省的博物馆,还访问了健在的抗联老战士,将赵一曼的生平经历了解得相当透彻。这期间,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东北抗联史料,为后期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正是因为对抗联题材有着深入的研究与了解,他成为此类题材创作的代表性画家。

雕塑《赵一曼》

以概括的具象 传达精神世界

著名雕塑家、鲁迅美术学院教授霍波洋1988年创作的雕塑作品《赵一曼》,荣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霍波洋雕塑实践与理论基础深厚,在掌握、了解、认知大量史实的前提下,经过高度概括,把最能体现赵一曼神韵的部分留下,细枝末节全部去掉,以概括的具象写实方式传达精神世界,既没完全脱离具象范畴,又带有抽象理念的形态。赵一曼身形挺拔、清丽,神情从容坚毅。她腰别手枪,尽显英雄气质,雕塑富有线条美感与力量感,使女英雄的形象更具人文、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