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玮
海明威的小说艺术,少不了两个关键词:一是“冰山理论”。这是他自己提出来的,意思是,如果作家充分了解自己写的东西,完全可以只写一点点,把大部分内容略去,“一座冰山的仪态之所以庄严,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海明威《死在午后》)。但写到的八分之一,经过取舍锤炼,却足以表示另外八分之七,甚至意味更加深长。
二是“电报体”。这是一些批评家嘲笑海明威的说法,曾让他十分恼火,挥舞酒瓶子要打人(爱伦堡《人·岁月·生活》)。电报按字数收费,所以语言通常能省则省。海明威用最基本的词汇写作,竭力减少修饰,平心而论,倒也不无相似之处。
内容和语言都趋向极简,还要耐人寻味,可能吗?这里举《白象似的群山》开头为例: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一对恋人,女方怀孕了,关于要不要这个孩子,两人发生争执。女方想生,男方劝她打掉,他们反复拉锯。小说基本通过对话展开,妙的是,对话从头到尾,没有点明是什么事,读者需自行揣摩,这是“冰山理论”的一次典型展示。
对于小说主体部分,那些内涵丰富的对话,早有人作过详细解读(例如吴晓东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第四讲)。相比之下,对小说开头,进入对话前的一段描写,却讨论寥寥。实际上,这个场景也体现了海明威的特色。他写道:
埃布罗河河谷对面的群山又长又白,这一边,没有阴影,没有树木,车站在阳光下介于两条铁路线之间。紧靠着车站的一边,是这幢房屋投下的热乎乎的阴影,有一道由一串串竹珠子编成的门帘挂在进入酒吧间的敞开着的门口,用来挡苍蝇。那个美国人和跟他一道的姑娘坐在屋外阴凉处的一张桌子边。天气非常热,巴塞罗那来的快车40分钟内到站。列车在这中转站停靠两分钟,然后继续行驶,开往马德里。(翟象俊译)
场景简陋,语言简单甚至稚拙。第一句形容群山——小说题目的中心词,居然只说“又长又白”(这句原文是:The hills across the valley of the Ebro were long and white),素朴到了极点。然而这一段,恰恰透露了不少信息。
试看阳光毒辣,而且没有树荫,直射下来。这对恋人去酒吧躲躲,再正常不过了。可是注意,他们并未进去,却在酒吧外面的阴影里坐了下来。那么,是因为室内太闷,外面舒服一些吗?不是。小说交代得清楚,这是一片“热乎乎的阴影”,不比酒吧间强。而且,那里还有更难忍受的。酒吧门口挂了一道帘子,“用来挡苍蝇”,说明外头苍蝇飞舞,绝非休息的好去处。这就引发读者思考,他们为什么偏坐在室外?较之室内有何优点?答案只有一个,酒吧间有其他人在,不便交谈。于是读者明白了他们坐下来的真正目的。还不知道他们会谈什么,但是要避开别人,能感觉到不是闲聊,而是认真严肃的谈话。
这段描写又说,“巴塞罗那来的快车40分钟内到站”,暗示两个人要搭这列火车,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到40分钟。40分钟说短不短,说长不长,何况还是在旅途当中,不舒适的环境里。谈话却不能压后再说,可见这次的事,还非常迫切。
严肃加之迫切,在貌似平淡的描写下,一种紧张氛围正酝酿起来。小说写两人对话,一开始谈酒,谈山,谈门帘上的图案,好似漫无目的,悠闲自在。不过读者看过开头,心里那根弦早就绷了起来,知道这些闲篇是在试探,寻找切入正题的机会。就像两名拳手上了台,还没开打,面对面站立不动,实则都在窥探对方的破绽,战斗一触即发。
开头这段当然还有其他作用。例如告诉读者,这是一个美国男子在西班牙境内辗转迁移,生活状态大概不很安定,与小说结尾所写的,这对恋人旅行包上“曾投宿过的所有旅馆的标签”相呼应。即便撇开这些,仅就上文所分析的,也能看出极简写法,其背后未必不是暗潮汹涌。力求简淡而内蕴丰厚,便成上品,海明威一部分最好的小说,确实做到了这点。力求简淡而内里空虚,则显得乏味甚至做作,他也颇有此类失败的尝试。不用说,海明威的文学地位,是因为写过前一类作品而建立的。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