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能量

辽宁日报 2021年04月01日

张荣光深情地望着父亲年轻时的照片。

穿过展馆内的时光隧道,回顾百年党史历程。

本报记者 张 颖

沈阳市苏家屯区杨城寨村的一处山坡上,三幢灰色屋顶的建筑格外显眼,从空中俯瞰呈“品”字形。这就是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1932年7月,一个被命名为“辽阳特支”的党支部在这里成立,为革命点燃了星星之火,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89年过去了,如今这里是党员群众的活动场所和红色讲堂,也是全省重要的党史教育基地。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下,杨城寨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成为红色乡村游的首选目的地。

和父亲的蜡像再拍张合影

沈阳的春天乍暖还寒。3月22日,86岁的张荣光在儿子张晓松的陪同下,早上7点从沈阳市铁西区家中出发,不到9点就到了位于苏家屯区杨城寨村的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张荣光是沈阳市轧钢厂退休工人,也是沈南第一个党支部“辽阳特支”创建人、支部书记张俊庸的儿子。身为革命英雄的后代,张荣光为父亲的英勇无畏感到自豪,他猜想父亲为自己起名字时,希望整个家族可以一直保持这份光荣。

站在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的广场上,时间的车轮回转。1932年7月,杨城寨村长山子路南的山林中,一个不起眼的小瓜棚里,3个热血青年正热烈地探讨如何组织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撒播革命火种。3个青年之一便是张俊庸。

张俊庸1905年8月20日出生在沈阳市苏家屯区大沟乡大洼村(现为杨城寨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族兄张一吼的影响下,与党组织深入接触,积极参加进步运动。

1932年5月,张俊庸与族弟张寒参加反帝大同盟,组建成立了反帝大同盟大洼支部。

1932年7月,张俊庸加入中国共产党。苏家屯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张俊庸任支部书记。

“这个党支部只有3名党员,分别是张一吼、张俊庸和张寒,他们通过传唱革命歌曲、印发传单、深入群众谈心等方法,在大洼村宣传革命,并在村里发展了5名少先队员,成为一个小组,这就是苏家屯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当时的工作情况,非常不容易。”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负责人沈辉说。

记者来到纪念馆第一展厅第三单元“星火燎原”主题展览前,一间20平方米的茅草屋生动还原了中国共产党在苏家屯地区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时的情景。进门处张一吼、张俊庸和张寒的复原蜡像生动鲜活,这是无数个日夜他们商讨革命斗争形势,创新革命工作方法的缩影。

走进展馆,张荣光的心情越发激动了。1966年父亲去世,他对父亲的追思除了家中保留的父亲遗物,更多的记忆便是通过这个纪念馆中的一幅幅照片和一段段文字记载。

“这是父亲年轻时的模样。”张荣光凝视着蜡像,轻声说道。他颤颤巍巍地从衣兜里掏出手机,让张晓松给他和父亲的蜡像再拍张合影,这是一次难得的与父亲同框的机会。看着展馆里挂着仅存的一张父亲年轻时的照片,张荣光潸然泪下。

在一个陈列着“关于张寒、张俊庸的证明材料”的玻璃展柜前,张荣光双手搭在玻璃上,近乎贴着,想要看清楚上面的每一个字。这是父亲一生最光荣、自豪的经历,也是张荣光在心中默默珍藏了几十年的记忆。

1932年10月初,张寒、张俊庸到沈阳城内小西关马泡沿胡同民乐铁工厂参加中共奉天特委会议。由于叛徒告密,与会人员被日本宪兵包围,在场的张寒、张俊庸等六人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张寒与张俊庸表现出共产党员崇高的革命气节,保守住了党的秘密。

“这是父亲被捕后在日本宪兵队留下的照片,前排左起第四个就是他。”张荣光指着照片,眼中泛着泪光,“他的左胳膊上还绑着绷带,被捕时他被日本宪兵打伤了腰部和手臂,以后的生活里他经常受那次枪伤的折磨。”

充满体验感的党史讲堂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始建于2009年,2011年7月正式落成。2018年开始重新设计、改建,2019年4月1日新馆改造完成,重新开馆。

新建成的纪念馆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展览面积1180平方米。全馆共有3个展厅,分别为苏家屯革命展厅、党员政治生活体验中心和红色讲堂。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讲解员韩冰典见证了新旧两个馆的变化。韩冰典说,改造后的纪念馆在原党史资料的基础上,增加了实物展陈,丰富了党史资料。

韩冰典说,二号展厅党员政治生活体验中心以“信仰”为主题,集学习、教育、展示、互动、服务等功能于一体。通过场景再现、时光隧道等方式,突出体验功能、深化信仰力量,让参观者仿佛身临其境,更好地展现了党建文化和党建辉煌成果的精髓。

张荣光是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最忠实的观众。多年来,每当心中思绪难平,他就来到这里看看。身体还不错的时候他自己坐着小巴车就来了,近年来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就让儿子开车送他过来。还有一次他带着孙女一起来了,“希望后代也能记得历史。”张荣光说。

三号厅红色讲堂是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文化活动的基地。沈辉说,到馆里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在这里举办红色讲堂,追溯红色记忆,放映爱国主义电影。

如今,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成为全省重要的党史教育基地、党员活动的阵地和红色旅游地。

“每年到杨城寨村采摘、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下,杨城寨村的旅游经济也越来越好。”沈辉说。

红色文化带火乡村游

距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不到500米,就是杨城寨村旅游景点梨花小镇的入口。仿古城墙、徽派特色的楼房,这里已经成为人们踏春、采摘的首选之地。

张俊庸的侄孙张宝利打造了梨花小镇。从2002年搭建起第一个大棚开始,头脑灵活的他跟着市场化大潮,学习经营大棚采摘、建农家院,3年前开始经营梨花小镇。

“张俊庸是我二爷爷,父亲在世时经常给我们讲二爷爷英勇抗日的事情,村里老一辈的人都知道我二爷爷是个英雄,作为后代我感到很自豪。”张宝利说。

张宝利经营的梨花小镇,每年接待游客人数占到了杨城寨村总游客人数的80%左右。游客多时,他就雇村里闲着的村民帮忙,按天结算工资 。“平均每天发出去的工钱有3000元左右,有的村民在这里帮忙一年能挣三四万元。”张宝利说。

村里已经形成了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沈阳市苏家屯区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闻绍鹏说:“将红色文化融入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实现‘红色搭台、绿色唱戏’,既增加了红色旅游吸引力,也使乡村生态游更有教育意义。”

如今,梨花小镇的接待规模可达到每天3000余人次。张宝利自家产业做大做强后,就想着怎样帮助村民增收等问题。每年秋天,张宝利都会从果农手里采购大量的寒富苹果帮着销售。借助梨花小镇客流量大的优势,将苹果包装后作为礼品给游客。

张宝利有切身感受,作为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热度近年来持续攀升,成了热门出游主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