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邻”理念构建大服务大治理格局

辽宁日报 2021年03月31日

(上接第一版)单个或若干个居民楼栋建立的党小组为四级网格。四级党建网格组织的设置体系,最大限度地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至基层的神经末梢,实现了社区组织全覆盖,努力让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一位居民身边。

推进“1+X”大党(工)委建设、强化党建工作载体设计和应用是沈河区扩大党建覆盖的“关键招”。“1”指的是街道社区党组织,“X”指的是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党组织等。

一方面,沈河区通过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党组织向街道大党(工)委选派兼职委员的方式,把区域内关系互不隶属、层次高低不同、领域多元多样的各类主体动员起来,凝聚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沈河区紧紧抓住人民群众需求,针对不同群体特点,精准策划党建工作载体,突出特色品牌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水平。

多福社区党委书记孟晓丹说,“现在共有46个成员单位加入‘1+X’大党委中,社区先后成立了福文化研究、邻里和谐、治安防范等10个特色党支部和劳模团队、助学帮困、应急维修等10支党员先锋队伍,在广泛发动区域内共建单位党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进而实现了服务全覆盖。”

和谐睦邻

提升矛盾纠纷化解力

维护邻里和谐是“两邻”理念的内在要求。实现邻里和睦,就必须善于做好群众工作,形成行之有效的矛盾化解方法。沈河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施“和谐睦邻”工程,把群众工作贯穿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综合运用情、理、法等工作方法,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

沈河区将搭建评理说事点作为排查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打造了111个评理议事厅,积极引入专业团队、广泛汇聚社会力量,打通矛盾调解“最后一公里”,真正让评理议事厅成为矛盾纠纷的“终点站”、社区居民的“共治厅”。

凯旋社区位于沈河区最北端,与和平、皇姑、大东三区接壤,人员密集、成分复杂,如何在矛盾的易发区拧紧“安全阀”,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现实课题。凯旋社区党委书记徐宁说:“我们在为居民提供24小时服务的基础上,联合区域内派出所、司法所、法院、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吸纳退休政法干警、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进入评理说事点,他们是邻里调解的‘专家库’、矛盾化解的‘智囊团’,使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服务,真正使矛盾纠纷化解驶入快车道。”

矛盾调解既要靠感情、讲道理,也要建机制、明规矩。只有构建系统完善的矛盾调处制度,化解矛盾才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沈河区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着力健全矛盾调处的工作机制,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在清泉、富民等社区,从确认议题分类、明确参与主体到召开协商会议、公告协商结果,再到结果运用实施、接受各方监督,都制定了明确的工作流程。

文化铸魂

增强同心守望吸引力

“咱社区具有学雷锋优良传统,有‘三多’,参与志愿服务的党员多、劳动模范多、先进人物多,志愿服务氛围浓厚,我们以雷锋精神打造社区文化品牌,学雷锋精神、走雷锋道路、当雷锋好人、做雷锋传人,建设守望相助的情暖社区。”红巾社区党委书记陈建国说。

良好的社区文化不仅能让都市邻里关系“冷漠坚冰”逐渐融化,更能让百姓参与到落实“两邻”理念的实践中来。沈河区依托鲜明的文化特色,实施“文化亲邻”工程,将社区文化建设作为践行“两邻”理念的重要内容,以优秀文化涵养人、感染人、凝聚人,营造亲善睦邻的浓厚氛围,提升同心守望的融合力、吸引力。

沈河区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社区的历史人文、地理环境、改造历程等实际情况,聚焦弘扬传统美德、时代新风等主题,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社区。文翠社区打造以“善”为核心的社区文化,引导居民“怀善良之心、行善良之举”;清泉社区深入挖掘社区居民的勤俭持家美德,大力弘扬“尚俭”文化,让勤俭节约之风吹进每个家庭;富民社区加强“平安”文化建设,展现“邻里有事邻里帮,自主巡逻享平安”的新气象。

文化符号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沈河区通过塑造社区文化符号,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文化感人育人作用,让人与人相聚、心与心相通,形成持久、稳定的凝聚力。沈河区在挖掘社区文化特色基础上,通过建设文化长廊、打造文化景观、融入文化标识等多种形式,让社区文化贴近居民、融入生活,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多福社区的“多福八景”、富民社区的平安长廊、文翠社区的孝星墙,不断增强社区文化的亲和度和感染力。

共建共享

激发社会协同治理活力

服务是社区的一项基本职能,服务到位才能暖民心聚民力。沈河区实施“服务暖邻”“社会助邻”工程,瞄准居民的“需求点”,打造社区服务品牌,倡导志愿服务,拉近大邻、小邻之间的距离,提升百姓安居信心和“爱家”情怀。

“按照‘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全程限时办结’的要求,我们的综合服务窗口安排全科社工,以AB岗的方式保障为民服务高效顺畅。一般来说,居民利用单位午休时间,就能到社区把事儿办完了。”溪林社区党委书记田海燕告诉记者。

为不断增强对社区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沈河区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工作实际,积极为街道赋权、给社区赋能。沈河区依法厘清政府与社区组织的权责边界,运用“准入制”给社区减负;通过“全区通办”“全市通办”模式给社区赋权,“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推行“上门办”“帮您办”等服务模式,为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代办、全程代办服务。

作为传统中心城区,沈河区老旧小区多、基础设施陈旧、物业服务缺失等现实情况影响着社区居民生活,沈河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分批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提升,为百姓创造更加舒心的生活环境。多福社区居民郭东辉说:“过去和现在没法比,差十万八千里,咱们得到了实惠,幸福感也更强了。”

社会协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所在,沈河区一方面通过模范引领、宣传激励等多种方式,弘扬志愿精神,形成放大效应,带动公众参与,涌现一批雷锋式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团队;另一方面,推进社区与各类社会组织密切“邻里关系”。凯旋社区依托区域内的44座商务楼宇、4670家企业,以及沈阳大学等教育资源,打造“企业联盟”“高校联盟”,搭建亲子园、家庭健康指导室、养老服务中心、女子民兵队等服务平台,将各类社会专业机构的力量有效引入社区“大服务”“大治理”的格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