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鹤
最近这段时间,有关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考古发掘很火,火到了线上线下,街头巷尾几乎人人会说上几句的地步。
相较于30多年前,“三星堆”这次正在进行的发掘最大限度地对媒体开放,众多媒体从不同角度通过文字、图像、直播等方式对考古现场予以报道,尤其是随着长、短视频的介入,媒体更是为观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应该说,“三星堆”发掘的“火”,一方面是发掘现场的热气腾腾,重要文物相继出土;另一方面则是身虽远、心却近的大众舆论场上的热火朝天。这是令人欣喜的画面。
长久以来,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考古是一门远离普通人群的小众学科。作为一门严肃科学,考古的确有一整套严谨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正因为其专业性较强,普通人较难走近,所以大众往往更关注考古出土的文物,而对考古过程及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修复、后期研究知之甚少。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曾于去年在省内一处考古发掘现场蹲点采访多日,因此,我对考古及考古工作者背后的辛苦有了一个最为基本的了解。
我之前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考古现场一群人蹲在那里,手拿小刮板不停地平刮土层,最初我以为那是为了探挖土层里的文物,到了实地我才知道,其实这个名叫“刮方”的操作手法并不求挖深,也不求一刮到底挖出文物,而是追求刮平土层,方便考古人员根据刮平之后的土壤质地、土壤颜色来缩小并圈定遗址范围。
我举这个小例子想说的是,对考古这样一门较为专业的学科,如若关起门搞发掘,的确容易造成大众在解读中误读;而若仅仅撬开几分门缝,这门学科也不太容易被众人所了解。最近几年,也正是因为已经意识到考古工作面向大众的重要性,各级考古部门开始不断邀请公众走进考古现场实地观摩,而且公众反响热烈。
实际上,考古这门学科本身虽然较为小众,但它附带的意义却很重大。这门紧密关联历史与文化的学科,在探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人类文明以及厘清并呈现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各种人类文明都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看来,考古面向大众的做法是不容小觑的。
再一次回到“三星堆”这个话题。我们暂且不谈这次发掘现场设备如何先进,也不谈陆续出土的文物如何美轮美奂、令人称绝,单就这次考古发掘面向大众广泛传播的做法,就值得圈点。换言之,“三星堆”引起广泛关注,“开门考古”的做法功不可没。
“三星堆”不仅给国内考古界提供了一个媒体与考古并驾齐驱的传播思路,其实也给其他一些相对小众但需要大众知晓的学科提供了镜鉴。让文物活起来,不仅仅限于博物馆,前置到考古现场,这样的场面更生动,这样的传播更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