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中共满洲省委大事记 (1927年10月—1936年6月)
讲解员王露在现场讲解。
参观者白良愈拍摄党史图片准备举办影展。
蒋军香(右)和黄新革边参观边录制“讲解视频”。
本报记者 赵 雪
“我们今天到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一起重温百年党史。”沈阳市民蒋军香和黄新革正在录制一段属于她们自己的讲解视频。
“10秒,自拍!”72岁的张万真立好相机,快速跑到队伍中,15位老人呈弧形站在纪念馆里,拍下了合影照。
3月23日,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福安巷3号,中共满洲省委旧址,虽然不是周末,但当天参观人数达到了800多人。
这里已经成为党史教育重要基地,每年参观学习者达120多万人。
纪念馆正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方式,让红色基因烙印在每个人的心里。
探访点位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
探访时间
2021年3月23日
点位名片
中共满洲省委
旧址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的第一个最高统一领导机构所在地
位于沈阳市和平区
皇寺路福安巷3号
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
从这里发出
专 家
“9·19宣言”—— 第一份抗日宣言
刘秀华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馆长
“九一八”事变当夜,时任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赵毅敏奋笔起草了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召开紧急会议,以党的名义发表了这份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抗日宣言,这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发表的第一个反法西斯战争宣言,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9·19宣言”。
这份宣言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具有极其独特的意义。通过这份宣言,中国共产党不仅第一个表明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立场和决心,第一个敏锐地认识到赢得胜利的基本途径是动员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战,更让世界看到了共产党人所代表的中国骨气和民族元气。无论在发表时间上还是思想内容上,这份宣言都弥足珍贵。
每年120万人参观
9时,开馆的时间刚到,78岁的白良愈挎着相机,随着参观人流,穿过饱经沧桑的福安里门楼, 走进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长长的小巷里,一面墙壁上依次排列着用不锈钢板雕刻的中共满洲省委历任12位书记的头像,栩栩如生。
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福安巷3号,即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曾经是东北地区革命运动的指挥中心所在地。
纪念馆里,刘少奇的中山装、巩天民的特殊照相机、赵一曼写给儿子的绝笔信……白良愈仔细观看着,并不时用相机记录下来。“今年我们打算将辽宁省内的红色纪念馆都走一遍,回来后举办影展。”他对记者说。
白良愈是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离退休摄影学会会员,当天来纪念馆的学会会员近20人,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
“来这里学习,接受党史教育,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在东北战斗过的革命先辈,为了中华民族的革命和解放事业前仆后继,不畏牺牲,无数革命先辈付出了鲜血和生命。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应该汲取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在白良愈看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清楚党从哪里来,走过哪些路,要到哪里去,从而让我们思考怎样赓续红色血脉:自己应该怎么做,同时教育好子女应该怎么做。”
他讲到了团队中一位90多岁的老大姐,“去年她生日那天,特意来参观纪念馆,在党旗前我们为她照了一张相,她说这是她最好的生日礼物!”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记者采访当日,不是周末,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里熙攘的参观人流,让记者十分感动。
一拨儿又一拨儿的参观者进入到展馆,跟随着讲解员的引导,仔细倾听着。讲解员高嘉琪告诉记者,当天有13个团队预约参观。
69岁的黄新革正在用手机为闺蜜蒋军香录制一段属于她们自己的讲解视频。很快,这段视频就被她们转发到朋友圈和好友群里,“作为沈阳人,我们经常来这里,每次来都有新感悟。”
在宣誓广场,20多名身着工装的年轻人,面对党旗庄严宣誓。他们是来自抚顺一家公司的党员,参加公司组织的“学党史,汲取奋进力量”学习教育。
“其实,这样的参观情况就是纪念馆的常态。现在纪念馆平均每年接待参观者达到120多万。”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副馆长孙中美向记者介绍。
现代化手段还原历史
“作为全省仅存的共产党早期活动的地下领导机关旧址,这里是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发出的地方,这份宣言点燃星星之火,革命的烈焰燃烧起来。与此同时,这里也是刘少奇同志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还有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李兆麟、赵尚志、赵一曼等,都曾经是中共满洲省委的重要成员。可以说,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是中国共产党烽火岁月最好的历史见证之一。”孙中美的讲述中,带着满满的自豪感。
中共满洲省委建立于1927年10月,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个最高统一领导机构,是党在东北的革命源头和摇篮。
从1965年被列入革命文物保护范畴之后,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几经修复,如今已经成为辽宁最重要的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之一。
福安里门楼是老沈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门楼上方刻有“民宅福安里”五个醒目的大字,现保存完好。在修建纪念馆时,从门楼向里恢复了一条长50米的胡同。
纪念馆的规模和内容,是一步步扩大和丰富起来的。起初,这里只有一间陈列馆。2013年和2014年,旧址分别进行了两次维修扩建。2018年,在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刘少奇旧居纪念馆正式开馆。
2020年,全馆再次进行了补充完善与结构优化。“当时共增加了150余幅图片资料,还展出了更加丰富翔实的文物和史料。现在的镇馆宝物之一——赵一曼用过的毛毯,就是在那次改造活动中征集来的。”孙中美介绍,展馆还加入了现代化展陈技术,借助多媒体互动等手段,更真实地还原历史。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参观、宣传,现在,纪念馆成为很多人眼中的网红打卡地。”孙中美说。
党史故事讲给更多人
讲解员高嘉祺匆忙吃完午饭就扎进了参观的人群中,当天参观团多,馆里的7个讲解员有些忙不过来了。已经在这里工作近5年的高嘉祺说自己已经熟悉这种“忙碌”了。
“累,但挺有意义的。说实话,从我来到这里之后,我就被这里的红色文化深深吸引。每天,我都被革命先辈的精神感动着。可以说,一种情怀已经在我的心里扎根了!”高嘉祺真诚地说道。
纪念馆讲解员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三四岁,这群正值青春的少女也都爱追剧,只不过她们追的是“红剧”,“因为馆里对讲解词要求很高,我们平时要经常学习各种知识,遇到历史人物事件不熟悉,就拿手机查一查,久而久之,大家平时谈论的话题都离不开党史了。”
2018年,刘少奇旧居纪念馆开馆,高嘉祺买了好几本厚厚的党史书,一边看书一边追当时热播的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两者可以互相补充,让我尽快进入情境。”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馆长刘秀华对记者说:“我们鼓励讲解员使用‘私域流量’讲述红色故事,鼓励她们成为网红。有流量就有关注,就能更好地传播红色故事。”
随着网络时代来临,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又将视线放到了网络上,在线上推出了讲述中共满洲省委百位英雄红色故事的“红色三分钟”系列短视频,虽然刚刚上线,但是好评如潮。记者采访时,正赶上一位讲解员在录制新一期的视频,讲解员语句中那饱满的情愫令人动容。
高嘉祺对记者说,在讲述这些英雄故事的时候,她们所有人都倾注了强烈的感情。有一次她在练习诵读赵一曼写给儿子宁儿的遗书时,因为她读得太动情了,将人们带入了那个时代、那个场景,连身边的同事都听得红了眼圈。去年疫情期间,为了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展馆动态,了解先辈的革命故事,纪念馆搞了线上云展览。现在纪念馆百年百场“红色宣讲”巡讲也正在进行,已经在学校、机关单位、社区等进行了30多场,反响热烈。
去年正月十五,高嘉祺和刚刚到馆工作的讲解员王露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直播,从沈阳北市场一直走到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走了一条街的路程,讲了一路沈阳北市场和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的历史,“当天有近12万人观看了直播,好多人给我们留言。我那天真是紧张又激动。”讲解员王露回忆当时的情景,充满了自豪。
除了直播,很多讲解员下班后也不忘宣传红色文化,大家都在个人的自媒体平台上发红色故事。“有的同事的抖音号已经有20多万粉丝了!”王露对记者说。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党史故事讲出去,讲给更多的人听,是她们努力追求的境界。
有历史,有故事,有情怀,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正在借助网络创新宣传方式,使党史宣传既严肃又生动有趣,让更多的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