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沙窝子” 今朝“鱼米乡”

——彰武县以改革创新高质量推进“三生融合”纪实
辽宁日报 2021年03月30日

本报记者 侯悦林

仲春时节,柳河两岸,旌旗招展。

阜新市彰武县柳河综合治理项目红火开局,半年后,这里将铺展开一幅“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美好画卷。

彰武人满怀豪情,在辽西北防风治沙最前沿,在号称“八百里瀚海”的科尔沁沙地南端,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绿色屏障,让“沙窝子”变成“鱼米乡”。

近年来,彰武县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增值的通道,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样本。

构建“3+2+2”生态治理体系

柳河,自科尔沁沙地而来,在彰武县蜿蜒穿行上百公里后注入辽河。

柳河,名字虽然秀气,却是一条复杂难治的河流。每逢汛期,河水夹沙而下,每立方米最大含沙量达1440公斤。在辽河众多水系中,柳河水最少、沙最多,被称为“北方小黄河”。

风沙从水陆两路袭来,彰武也因此被称为辽宁的风口和“沙窝子”,沙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6%、全省沙化面积的1/4。如何防沙治沙用沙,是必须答好的新时代考卷。

然而,做好这份答卷并不容易。历史欠账多、财政收入有限的收支矛盾如何破解?农民眼前利益与长远生态效益如何平衡?生态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在哪里?

一个个难题,需要改革创新来破解。

对矛盾不回避,对短板不遮掩,对问题不敷衍,彰武县委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把县委常委会会议开到沙坨子,开到治沙英雄侯贵的林中小院。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产生一批理论和制度创新成果,推动生态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

2018年,彰武县提出建设集“山水林田湖草沙”于一体的辽宁北方绿色生态屏障。(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