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图书馆在网上晒出的古籍异常珍贵——

《抱朴子》尾页留下宋人南迁记忆

辽宁日报 2021年03月29日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省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刘冰在直播。

刘冰在网站上晒出宋刻《抱朴子·内篇》。

《抱朴子·内篇》的首页(左)和最后一页(右)。红框中为“刻书牌记”。

本报记者 郭 平

核心提示

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倡议下,全国各地古籍收藏单位纷纷在网上晒国宝、晒经典、晒技艺、晒传统。其中,省图书馆在哔哩哔哩网站上晒出了镇馆之宝——宋刻《抱朴子》。

《抱朴子》为我国东晋时期葛洪所著,他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仅有《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宋刻《抱朴子》是海内外现存的最早刻本,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书后印有75字的“刻书牌记”,为后世留下诸多宝贵记忆。

“刻书牌记”记录亡国心情

不久前,省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刘冰作为我省古籍研究保护专家,参加了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倡议的“晒国宝、晒经典、晒技艺、晒传统”活动,他代表省图书馆在哔哩哔哩上晒出了镇馆之宝——宋刻《抱朴子·内篇》。

据介绍,为防范书籍霉变生虫,古代就发明了晒书、曝书方法。汉代、宋代和清代还留有多段关于晒书的故事。

“如今,省图书馆的古籍善本都收藏在具有防蛀功能的樟木盒里,不需要晾晒。那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所倡导的‘晒国宝、晒经典、晒技艺、晒传统’活动,其用意更在于赏书、拜书、传书,弘扬我国独特而醇厚的书籍文化。”刘冰接着说道:“古籍保存工作对普通读者很陌生,不过宋刻《抱朴子》还是有很多故事可讲的。”

宋代是我国雕版印刷崛起的时期,中央政府大量刊刻书籍的同时,地方行政机构如公使库、书院、学校甚至私人也都参与刻书,还出现了大量商业性质的刻书作坊。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形成了汴梁(开封)、浙江、四川、福建等几个大的刻书中心。

省图藏《抱朴子》就是由当时的刻书作坊刊印的。

据介绍,宋代私人刻书的特点之一就是往往在书中印有刻书的牌记,相当于现代图书的版权页内容,不过宋人刻书的牌记多数较为简短,如“杭州猫儿桥河东岸开笺纸马铺钟家印行”“临安府棚北睦亲坊巷口陈解元宅刊行”“临安府太庙前尹家书籍铺刊行”“婺州市门巷唐宅刊”“建安黄善夫刊于家塾之敬室”等。

然而省图藏《抱朴子》的第五册后面印有的牌记足有五行,长达75个字:“旧日东京大相国寺东荣六郎家,见寄居临安府中瓦南街东,开印输经史书籍铺。今将京师旧本《抱朴子·内篇》校正刊行的,无一字差讹。请四方收书好事君子幸赐藻鉴。绍兴壬申岁六月旦日。”

这段文字描述了宋人一段惨痛的记忆: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侵攻下汴梁,俘徽、钦二帝北去,北宋亡。第二年,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建都临安(杭州),开始了南宋的统治。生活在北方的一些汉人不愿受异族的统治,纷纷逃往南方。一个叫荣六郎的人也加入其中。南方土地辽阔,安身于何处,每个逃亡者都要有所选择。荣六郎选中了杭州,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杭州是京城所在,另一方面也许是最主要的一面,杭州刻书事业的兴盛,他早有所耳闻,这对于他继续持操刻书的生意是大有好处的。所以他来到杭州,在中瓦南街东落下脚来,重操旧业,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刻印了《抱朴子·内篇》。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汴梁大相国寺附近曾经相当繁华,寺内寺东都有许多书铺,与其他行业互相毗邻:“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寺东门大街,皆是幞头腰带、书籍冠朵铺席”。根据这则牌中记述,荣六郎的书籍铺正在大相国寺东,“旧日”两字,道出无尽沧桑。

宋代文学家孟元老于北宋末年在东京生活了23年,汴梁沦落第二年南迁,落脚浙江,已渐年迈,回想汴京当年,无限怅恨,写下了《东京梦华录》。

时隔510年,明末清初大才子钱谦益收藏了这部宋刻《抱朴子》,看到牌记,触动明朝灭亡的伤痛,他写下了一段跋文:“《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宋绍兴壬申岁刻,最为精致。其跋尾云:‘旧日东京大相国寺东荣六郎家,见寄居临安府中瓦南街东,开印输经史书籍铺。今将京师旧本《抱朴子·内篇》校正刊行。’此二行五十字,是一部《东京梦华录》也。老人抚卷,为之流涕。岁在壬寅(1662年),正月四日,东涧遗老谦益题。”

钱谦益是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探花,官至礼部侍郎,明亡依附南明弘光政权,为礼部尚书,明亡后降清,再为礼部侍郎,后称病辞官,又遭株连下狱,从此暗与反清复明势力联络,终老未能如愿。“老人抚卷,为之流涕”,是当时年已八旬的钱谦益心情的真实写照。

《抱朴子》内外篇有单独的刻本

在省图书馆古籍阅览室,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看到了宋刻《抱朴子》的电子版。

这一古籍为磁青色纸制封面,用丝线装订,封面上没有题签,所以从封面上,人们无法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

刘冰说,从封面用纸来看,最后一次装订时间应为清代。

《抱朴子》为东晋时期葛洪所著,分为内外两篇,内篇二十卷,谈论的是关于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祛祸之类的内容。外篇五十卷,论及人间得失、世争臧否。无论是内篇还是外篇,都是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社会思想、道教理论及葛洪其人的重要材料。

有关专家对于《抱朴子》这部古籍的传承情况进行过系统研究,发现《抱朴子》自成书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出现了《内篇》单刻本、《外篇》单刻本、内外篇合刻本等不同的存世形态。根据刊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内篇》《外篇》单刻本和内外篇合刻本两种。

省图书馆古籍研究保护专家韩锡铎在研究文章中指出,因为葛洪是道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把《抱朴子》内外篇合并在一起,当始于道教经籍的总集《道藏》。明代以前,道教典籍对于《抱朴子》的收藏情况没有详细记载,不过,自明以后,《道藏》刊刻或传抄的《抱朴子》,一般都是把内外篇合并起来。

省图藏宋刻《抱朴子·内篇》反映出了《抱朴子》内外篇存在单独刊行的情况,也就是说,当年荣六郎刊刻的不是残书,而是事出有因,是单独刊行的全书。

与传世的宋代官刻书不计成本地采用大字刻本不同,省图藏宋刻《抱朴子·内篇》字体较小,半页十五行,每行满行刻有28字。页面左右双边框,字体采用楷书,字形优美大方。书页的纸张采用的是宋代的皮纸,纸质优良。

刘冰说:“宋代书坊刻书采用小一些的字体,可能是出于刻书成本的考虑,但是小的字体也增加了雕版刻字的难度。”

当然宋版书纸润墨香,让人为之神往,人们还可以从书中的题跋、印章等,看到中国书籍史、藏书史、文字史、校勘学、鉴定学、印刷术、造纸术等学科的源流。

省图藏宋刻《抱朴子·内篇》共二十篇,分装成五册,书中留下鉴藏印有“竹坞”“江左”“季振宜藏书”“御史振宜之印”和“乾学”“徐健庵”等,反映了这部古籍曾被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文徵明,清代著名藏书家季振宜、徐乾学等收藏。

研究人员在书中还发现有“仲岳家藏”“刘氏图籍”印文,推测应该是此书较早收藏者,可惜名不见史册。

翻阅这部《抱朴子》,可以看到第十一篇《仙药》与第十二篇《辨问》的字体与前后书页明显不同,这是清代时抄补的部分,大约原书缺失或者破损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并没有清内府的鉴藏印文。

不过,查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修的《溥仪赏溥杰宫中古籍及书画目录》,还是发现了重要线索。

溥仪在所著的《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曾写道:“从1922年起,为筹措出洋经费,以赏赐之名,将紫禁城中最值钱的古籍和字画,运出宫外,存到天津租界。此时溥杰在皇宫伴读,每天下学回家让他带走一个大包袱,持续半年从未间断。”据溥仪回忆,存在宫中乾清宫之西昭仁殿的宋版、明版书之珍本,200种左右,全部被运走。

《溥仪赏溥杰宫中古籍及书画目录》中记录,1922年农历八月初六这天溥仪“赏”给溥杰十六部古籍,其中就有“宋版《抱朴子》一套”。

此后,这部古籍同其他书画一起被运到长春。日本战败投降后,几经辗转入藏东北图书馆(今辽宁省图书馆)。

《抱朴子》一句话

激发屠呦呦灵感

对于宋版书,明代就有“一页宋版一两金”的说法,如今这一提法已经远不能反映宋版书的珍贵程度,其原因首当其冲便是存世的稀少。据研究,宋版书每次刻印一般在60部至300部之间,随着时间推移,许多宋版书成了世上孤本。

刘冰说:“《抱朴子·内篇》现存最早的为敦煌写本,然仅存《畅玄》《论仙》《对俗》三篇,惜为残卷。南宋绍兴二十二年荣六郎刻本《抱朴子·内篇》是现存最早的足本,是一部孤本。”

2008年,这一古籍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因为宋版书去古未远,尊重原书,校勘严谨,刻写认真,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原书的真实面貌,对校勘后世版本具有重要意义,有关专家已经从省图藏宋刻《抱朴子·内篇》发现很多具体的事例。

《抱朴子》的作者葛洪是一位颇为传奇的人物,《抱朴子·外篇》中留有他的《自叙》。他出身江南士族,是三国方士葛玄的侄孙。葛洪13岁时丧父,家境渐贫,以砍柴所得,换回纸笔,在劳作之余抄书学习,常至深夜。乡人因而称其为抱朴之士,他遂以“抱朴子”为号。他性格内向,不善交游,只闭门读书,涉猎甚广。

《抱朴子·内篇》主要讲述炼丹服药、成仙得道等内容。不过,在中国科技史上,《抱朴子·内篇》也有较大贡献,比如葛洪的书中含有不少化学知识,书中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这句话所指的化学反应是:红色硫化汞(丹砂)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汞,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硫化汞,黑色硫化汞隔绝空气加热变成丹砂。

葛洪传世的著作还有《肘后备急方》,在这部书的卷三中有《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篇,其中记有“治疟病方……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医药学家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于她的科研经历,有这样一段记述:随着对青蒿研究的深入,屠呦呦不可避免地陷入到瓶颈期。一天,她在查阅东晋葛洪所著的中医方剂著作《肘后备急方》时,一句记载突然出现在她的视线中,如一股劲风,驱散了所有的阴霾。上面写着:“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在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屠呦呦的颁奖词为:“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本文图片由省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