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美术家用多种形式表现宏大主题——

创作经典作品为历史铸碑

辽宁日报 2021年03月29日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国画 《全民抗战》 矫玉珍

素描 《东北抗日联军》 李晨

雕塑 《残历碑》 贺中令 本报记者 杨靖岫 摄

本报记者 凌 鹤

提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率先从民族大义出发,果断站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前沿,挺起民族脊梁,担负起中国十四年抗战倡导者、先行者和组织者的历史使命。当代艺术家以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记史言志,表达内心的家国情怀和英勇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品格,讴歌党的伟大领导。本期推荐的作品突出反映这一重大主题。

《残历碑》

一本打开的“书”激励国人图强

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14年的英勇抗战。

残历碑是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纪念雕塑,是一座艺术上匠心独具、蕴含民族魂的经典巨制。其设计、创作者为新中国代表性雕塑家、鲁迅美术学院教授贺中令。

残历碑于1991年9月18日落成。碑高18米,宽30米,进深11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由混凝土灌铸,花岗石贴面,外形呈一本翻开的残破台历,其左页以文字镌刻着事变发生的简要经过,右页为事变发生的具体年月日与累累弹痕构成的骷髅。残历碑下方呈空心,辟为纪念馆,展室陈列着有关事变的历史资料和文物。碑文由人民鉴赏家、书法家杨仁恺题写。残历碑右面刻着“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字样,向人们昭示着那个永远难忘的悲痛日子。

残历碑不仅以艺术的形式呈现一本永远翻开的日历,更是一本令人掩卷深思的史书,凝聚着中华魂,警醒着国人勿忘国耻,振兴图强。各界专家评论:“残历碑是一个特殊的创造,是雕塑艺术史的杰作。”据统计,仅在1998年,就有中外18万余人次参观残历碑。

出生于1935年的贺中令幼承父艺。父亲精湛的民间艺术和可贵的爱国精神给他以深刻的影响,他孜孜以求,不断汲取中外艺术前辈的宝贵经验,探求自己的艺术风格。天赋、家教、学校的培养,造就了一位新中国雕塑中坚。民族情怀和大爱情思一直是贺中令雕塑的主旋律,他以刻刀表现厚重历史、民族精神,激励时人奋发进取。

资料记载,1964年,贺中令在辽西发现两块木化石,自然天成的形状像一本翻开的台历。强烈的直觉告诉他,这会是一个非常巧妙的雕塑构思。1984年,全国城市雕塑领导小组征集各个城市的代表题材作品,贺中令突然灵感迸发,根据那两块上亿年木化石的造型,结合历史背景,他创作了《残历碑》,立即引起巨大反响。这件作品在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评比中获得优秀奖。

1991年3月,“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雕塑招标会在沈阳举行,贺中令的设计从62个方案中脱颖而出。6月正式动工,9月即完成了创作工程。其间贺中令废寝忘食地工作,因为艺术作品不是规则的施工图,施工人员不会干,贺中令每天都要在工地上指导。原本残历碑的背面留有设计者落款处,但贺中令坚决不同意,他说:“人们应该记住的是那段历史,而不是这个建筑的设计者。”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的无私品德和宽阔胸怀。

《东北抗日联军》等作品

黑白色调突显大无畏精神

2015年9月3日,中国邮政发行了由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李晨创作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邮票。作者采用写实手法,以大手笔表现从1931年到1945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期间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浴血奋战。

李晨是军人,东北人。他对14年的抗战历史有着比常人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他又是一位历史题材的画家,对中国战争史有着独具特色的表现和缅思。

创作纪念抗战系列作品是一次新的挑战,李晨使用凝重的黑白色调来表现主人公英勇、顽强、不畏牺牲的精神。所采用的抒情方式是内敛克制,将悲怆化为壮美,使画面具备艺术美感的同时透射历史的惊心动魄、血火洗礼,彰显中国人民的大无畏精神。

用黑白色调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更具历史沧桑感与纵深性。用铅笔画出具有水墨效果的素描人物肖像,李晨进行了全新的创造,终有所成,是这一绘画形式的代表性画家。他擅长以素描手法、游刃有余地驾驭黑白灰色块,塑造人物、讲述历史、浓缩精神。

创作悲壮题材的战争作品时,李晨长时间沉浸在历史情境中。找历史文献资料、实地进行考察、打腹稿、送审、修改,经历了200多个紧张、忘我投入的日子,他最终选定“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抗日联军”这两个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标志。

《九一八事变》刻画了东北军面对日寇侵略,满腔仇恨,对家国落难悲恸不已,誓要反抗。《东北抗日联军》体现了东北抗日联军在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东北抗日联军》通过雪山、白桦林和东北军服饰、枪械、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东北抗日联军在极艰难复杂环境中同侵略者进行长期的残酷的英勇斗争,体现了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不畏牺牲的斗争精神。

场景再现,是李晨创作中常用的方法。当需要还原某些历史场景的真实性时,他就会变成一位导演,学生和朋友成为演员,穿着从歌舞团借来的服装,配上借来的道具,安排布置站位,动作形态反复操练,仿若时空穿越,有了当年的气氛和情绪。“穿起衣裳,扛起枪,上战场”,大家同时入戏,同时感动,迸发创作灵感,调整创作构成。李晨形容当时的创作状态是“一天打一个战役”,他完全与绘画的情境融为一体,对场景细节巧妙的艺术加工获得了军事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肯定与赞扬。

国画《全民抗战》是著名军旅画家矫玉珍“建党百年”主题创作中的作品。他对抗联历史有着深入的了解,具有扎实的写生基础,多年进行系列军事历史题材创作,多次荣获全军奖。《全民抗战》所绘人物神情凝重刚毅,抗战决心坚定。在抗战最坚苦的时候,东北人民没有武器,他们拿起来了大刀、长矛以及从敌人手中夺来的武器与日本侵略者硬拼到底,表现出中华民族不可欺、不可辱的坚强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