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 民族 历史——长篇小说创作三人谈”公益讲座现场。王臻青 摄
本报记者 赵乃林
3月24日9时30分,辽宁文学院的“地域 民族 历史——长篇小说创作三人谈”公益讲座开讲了。
讲座在辽宁文学院的辽宁文学会客厅举行。在会客厅里,四面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文学图书,3位主讲作家——老藤、津子围、刘庆的周围坐满了听讲者。
关系到地域文学的成长和地域文学的影响
“今天谈的‘地域 民族 历史’ 三个词都很大,长篇小说都会体现一定的历史跨度,立足地域写作的人,作品中一定有历史感,有某种民族精神在里边……”辽宁文学院院长韩春燕这样破解讲座的主题。
“我的长篇小说《刀兵过》的创作缘起是我在大连工作期间所组织的一次‘打捞尘封的乡情’活动,在活动中,发掘出很多感人的乡情故事,使我有了创作这部文学作品的想法……”作家老藤创作的《刀兵过》是一部以东北大地百年历史为背景、反映东北流人之后经历种种坎坷,始终坚守儒家乡贤文化的作品。老藤说,这部作品要营造一个文学空间,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创作了《十月的土地》的作家津子围说:“《十月的土地》是写东北的,并且是写老东北的,可以说是具有地道东北味儿的长篇小说。小说叙事贯穿了清末到抗战时期近50年的历史,讲述了东北农民章家三代在重大历史事件和世事变迁中所经历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
作家刘庆的《唇典》通过讲述一个家族命运跌宕起伏的故事,旨在书写东北地域的百年历史,刘庆说:“今天讲座的这个话题是读者关心的问题,这关系到地域文学的成长和地域文学的影响。”
3位作家围绕地域、民族、历史经验与小说创作素材的转化,如何在地域和民族文化中“寻根”,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实现地域文学的文化超越等命题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促进东北地域文学的发展。
讲座的价值就在于交流、传播和服务
辽宁文学会客厅作为一个作家、文学评论家与读者交流互动的窗口,会不定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新书分享会、文学发布会等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的文学活动。据统计,创办4个月来,已接待读者数百人次。读者主要是高校师生、文学爱好者及相关文学团体。
此次文学活动,是这里举办的第三场公益讲座。
讲座过半,进行读者提问环节,现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读者问作家作品中涉及的具体内容,有的问当代文学创作的特点及文学的本质等问题,有的问如何处理写作与工作、生活的关系,有的则表达多举办文学活动的愿望。读者中,既有头发花白的老人,又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有些还是从大连、本溪、铁岭等地专程赶来参加活动的。
与现场读者对话交流后,刘庆说,最深切的感受是读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希望这片土地能够生长出更好的文学作品,而且参加现场活动的读者都怀揣着文学的梦想。文学的梦想实际就是生活的梦想,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刘庆看来,这样的讲座贴近了作家和读者的关系,其价值就在于交流、传播和服务。让作家亲近读者,让读者亲近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