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爽
3月21日下午,有3名游客在八达岭长城墙体上刻画,被网友及媒体曝光。相关部门表态,以违法相责,因为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明确规定:“以刻画、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刑法中也有“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
这则新闻一点都不新,在古迹和风景区涂上一笔“某某到此一游”的事从来都被谴责,也从来没断过,唯一“新鲜”的是此次事件中游客使用的工具可能为钥匙、铁丝或其他尖利物品,情节更严重一些。
按理说,接下来就应该讨论一下加强古迹保护、提高公民文明素养之间的关系了。但这已经是社会共识,不谈也罢。那么谈什么呢?想谈谈古人是如何对待这样的乱写乱画的。
题壁的做法古已有之。中国文学史中,留下了大量写于茶楼、酒肆、寺庙和名山大川的题壁诗。比如苏轼写在庐山西林寺的《题西林壁》、李白看到黄鹤楼题诗的慨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古典小说中也有不少题壁诗对剧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水浒传》里宋江在浔阳楼墙壁上写的《西江月》、吴用诓骗卢俊义写在自家墙壁上的反诗,还有《西游记》里孙悟空在如来竖起的中指上写的“齐天大圣到此一游”。更不要说从秦始皇开始封禅泰山的历代帝王、在珍稀字画上乐此不疲地盖章的乾隆了。
所以,我一直觉得,今天很多人热衷于在风景名胜处写下或刻下“到此一游”是古人陋习。但是,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上,一个名为“诗板”的装置让我意识到自己孤陋寡闻了。专门查了一下资料,原来,古代的公共场所也不是可以乱涂乱画的。唐宋时期题壁诗最为流行,一些寺院、驿站、馆舍等场所会设有专用的墙,以便过往的官员和文人题诗作赋。后来觉得写在墙壁上会影响美观,在唐代时又制作了专用的木板,称为诗牌或者诗板,提供给文人使用,诗写在上面可以挂起来供大家欣赏。
看来,这锅还真不能全让古人来背。古人题壁,多少与当时交通、通信与印刷业不够发达,沟通不畅有关,诗壁、诗板等就相当于今天的留言板和朋友圈了。元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广泛应用,题壁诗已远不如唐宋之盛。到了今天,再做题壁的事,实在没啥借口,只能说是没有公德了。
前几日,去四川映秀镇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采访,纪念馆外的山坡上摆放着很多装满大小石块的铁筐,每块石头上都有或清晰或斑驳的刻字,应该是纪念馆的建设者和游客留下的,有的只是名字,有的是简短的话语,对地震中遇难者表示哀悼或祈祷国泰民安,读完很感动。由此,再加上前述的古人诗壁、诗板,给了我一个启示,既然那么多人想要把自己的名字与名胜古迹一起“名留千古”,在这些名胜古迹处,何不也尝试做一些类似的装置或开辟一些可以留言的空间,让他们的愿望有地方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