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觉醒年代》 重温这段寻找信仰之旅

辽宁日报 2021年03月23日

高 爽

上周,好评如潮的电视剧《觉醒年代》终于全部播完。早就想推荐这部剧,只是苦于更新太慢,不想让大家看得不过瘾。

更新太慢,也许是喜欢这部作品的观众最不满意的地方了,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追完一部剧,确实有点辛苦,但细想起来,这多少还带点寓意:作品反映的就是100多年前一群中国先进分子寻找信仰之路,这路本就走得辛苦。

在众多评论《觉醒年代》的文章中,有人赞扬该剧对历史的真实还原,有人称颂演员的演技在线,也有人看出了青春和热血,“一帧帧都触动人心,体会到了先驱们的热血和努力”“有为青年当如是”。我是把这部剧作为历史教科书来看的。

《觉醒年代》从1915年北洋政府与日本人签订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开始,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六七年间,中国和世界发生的大事太多了,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与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发起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国运动、护法运动、鲁迅创作《狂人日记》《药》、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些影响中国后来100多年的大事件,看似很熟悉,但知之不深,所以每当有新的人物出场,我就要按下暂停键,“百度”一下人物的生平事迹,还重读了陈独秀的《新青年》创刊词、李大钊的《青春》和鲁迅的《呐喊》集等这段时间的重要作品。

《觉醒年代》相当于一个索引,带着我把这段历史又系统地重温了一遍,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我更加明白了当年这些革命先驱为什么信仰如此坚定。

陈独秀在北京的居所箭杆胡同9号门前是一条土路,每当雨雪之后,道路就泥泞难行,剧中反复出现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胡适等人在泥泞中行走的场景,这就是对他们找寻信仰之路所经历的艰难跋涉最好的隐喻。在那个觉醒的年代里,每一个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在寻找救国之路,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是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是向法国学,向美国学,还是向刚刚完成十月革命的俄国学?每个人都在思考,每一种思考都是可贵的。当剧作把这些激烈的思想争鸣和实践探索具体而又生动地呈现出来,才更让人相信,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是科学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正如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所说:《觉醒年代》以生动、立体的时代“建党史”“觉醒史”感召着青年观众,在多元丰富的思想争鸣中回溯传统,收获海纳百川的心态和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要找个人的出路,先找民族的出路”,这是杨沫小说《青春之歌》中的名句。《觉醒年代》完成的不仅是一个历史的回顾,更是与当下的连接。时代的境况可能不同,但信仰的确立从来都是人生最重要的决定。百年前的先贤们执着寻找信仰的过程,于今天的我们、今天的青年仍有启示价值。这也正是我们能够从当下党史学习教育中所要获得的最大收获,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觉醒年代》里,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今天,看清脚下的路、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