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8日,在重庆团结村站,中欧班列重庆首发列车准备发车。当日,中国铁路正式启用中欧班列统一品牌。 新华社记者 唐 奕 摄
3月19日,重庆团结村中心站,一列印有“十周年纪念专列”字样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站台,驶向一万多公里外的德国杜伊斯堡。
10年前的3月19日,也在重庆团结村中心站,我国第一列中欧班列“渝新欧”在此始发。10年来,中欧班列从无到有,从青涩到成熟,助力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为全球携手抗疫的“生命通道”“命运纽带”,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
从青涩到成熟
“10年前的今天,首发班列是我给的发车指令。” 50岁的重庆团结村站站长张信感慨地说,完全没想到中欧班列发展得这么快。
最初,张信给车站定的远期目标是每天发送一班“渝新欧”班列,并认为这是“很难完成的任务”。而今,团结村站每天发送和到达的中欧班列能达十几班。
10年前,“渝新欧”班列的诞生,源于重庆等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迫切需求。
深居西部内陆腹地的重庆,距出海口和边境线均2000多公里。曾经,重庆的产品出口,要么向东经沿海地区“漂洋出海”,但耗时过久;要么通过空运,但费用极高。
穷则思变。重庆将思维和视野向西投射,“渝新欧”班列应运而生。它将重庆与沿途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波兰和德国等国家紧密相连,我国西部地区与欧洲的时空距离从40多天缩短至15天左右。
成都、郑州、义乌、西安……越来越多的城市陆续开通中欧班列。2016年6月,各条线路有了统一的“中欧班列”品牌。
如今的中欧班列,早已褪去10年前的青涩——
从“独苗”到“人丁兴旺”。10年前唯一的班列线路“渝新欧”,2011年仅开行17班,如今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全国已铺画中欧班列专用运行线73条,2020年共开行1.24万列,首次突破万列大关。
从“线段”到“网络”。10年前,唯一的班列线路“渝新欧”境外到站仅1个,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1个国家、92个城市。
互联互通 合作共赢
“10年前,‘渝新欧’班列带来的物流条件改善,是当时我们选择落户重庆的重要考量之一。” 华硕电脑西南区品牌总监路宏说。
曾经,重庆等西部内陆地区的货物物流周期过长,投资者望而却步。“中欧班列开通后,西部地区可以直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融入全球产业格局。”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敬说。
重庆、成都经济支柱之一的电子信息产业,与中欧班列密切相关。中欧班列开通后,吸引数百家全球电子信息上下游企业陆续落户,助推成渝地区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生命通道 命运纽带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欧班列共运送防疫物资939万件、7.6万吨,目的地主要是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波兰等国,并分拨到更多欧洲国家,义乌、西安、武汉等多地开行了“防疫物资专列”。
疫情发生后,全国发往欧洲的国际邮件一度积压超过1500吨。中欧班列对原计划通过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国际互换局以空运方式寄出的邮件进行紧急疏运。
重庆、义乌、广州等地的中欧班列国际邮包专列在疫情期间持续运行,搭载的国际邮包中,主要是服装、玩具、电子产品等上万种跨境电商货物。
不仅如此,疫情期间,中欧班列也承担起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责任。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2020年,中欧班列共开行1.24万列,发送113.5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50%和56%。
“在全球抗疫背景下,中欧班列支援沿线国家抗击疫情,助推全球经济复苏与发展。”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说,中欧班列传递出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抗疫和提振经济输送“中国力量”。
据新华社重庆3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