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环境 建平台 育主体

——盘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
辽宁日报 2021年03月19日

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镜头组装车间。 本报记者 刘立杉 摄

常永梅 本报记者 刘立杉

核心提示

盘锦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打造高端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使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创新载体不断丰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盘锦经济引领和支撑作用显著提升。

截至2020年底,盘锦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3%,位居全省第二,连续5年在全省科技系统考核中位列优秀。

重大项目攻关助推产业升级

“旋转导向系统”“高品质针状焦”“辽河储气库群”等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领域捷报频传……

近年来,盘锦市坚持改革驱动创新,集中优势资源,实施了一批技术水平高、转化效果好、产业带动强的科技项目,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盘锦市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61项(国家级4项、省级57项),其中辽宁宝来“劣质重芳烃生产高品质针状焦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中蓝电子“移动智能终端核心组件研发及产业化”、辽河油田“油田储气综合技术攻关”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些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平台建设赋能实体经济

近年来,盘锦市通过建立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按照“分级培育、分类指导”原则,不断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使得创新基础不断夯实,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在培育壮大创新主体的基础上,盘锦市切实做好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搭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端创新平台,带动实体经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围绕全市主导产业,盘锦市引进建设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工业装备结构分析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产业升级“助推器”。

目前,盘锦市已培育雏鹰企业28家、瞪羚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15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0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成效显著,建设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26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5家。

在高端润滑油、催化剂等重点产业领域,盘锦市引进刘维民、李亚栋等院士团队,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抢占产业发展“智高点”。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组建装备制造等10个技术创新平台、精细化工等8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产业竞争力。

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创新效率

通过政策激励、精准对接、搭建平台等举措,盘锦市成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难点”。目前,盘锦市已与13家高校院所签订市校(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盘锦市通过搭建精准对接桥梁,深入企业调研、筛选院校成果、汇编成册双向推送等精准对接流程,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等品牌对接活动,年均转化科技成果70项以上。建立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盘锦中心,为中科院科研成果在盘锦转移转化提供支持。推动域外科技合作,加强与无锡、营口、锦州等城市在产业协作、经济整合、区域协同等方面合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注入新动能。

与此同时,盘锦市不断强化创新高地建设,发展各类众创空间20家(国家级4家、省级4家),重点科技孵化器5家,孵化总面积达27万平方米,累计入驻企业1200余家。

高端人才培养增强发展动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盘锦市用心用情用力当好“项目管家”和“店小二”,打造最优的创业环境、生活环境和营商环境。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领域,盘锦市切实强化政策激励,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十三五”期间,盘锦市累计引进和培育各类创新人才2065人,为企业推荐高层次人才近百人。加大对高端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支持,全市有“兴辽英才计划”9人,其中大部分引进项目已经实现达产。

盘锦市还积极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成立辽宁省农科院盘锦分院,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开展农业技术攻关,引进新品种、研发新技术。建设科技示范村,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向乡村转移集聚,带动建设大洼北窑等一批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承接省级科技特派团5个,为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