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说包容

辽宁日报 2021年03月17日

高 爽

前两周,在全国各地做了一段长时间采访,走了很多城市,访谈了很多人,对于中国之大、中国发展之快有了切身的感受。每一个城市都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美丽,如果说其中有哪些相似之处,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包容”。

在重庆朝天门码头看夜景,美到窒息。重庆的朋友说,朝天门是长江与嘉陵江交汇之处,自古以来就是繁华码头,南来北往的客商都在这里会集,也把各地的风俗习惯带到了这里,重庆人极其善于与各种人打交道,就是受这种码头文化的影响。所以,重庆是个很有包容性的城市。

来到福建中部的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三明市,跟一位50岁出头的出租车司机聊天,谈了沙县小吃和闻名全国的三明志愿者之后,他说:“别看我们的城市小,但是完全不排外。上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的人来支援三明的工业建设,小时候,我的很多同学祖籍都是外省的,山东、江苏、浙江都有。我们的文明是包容的文明。”

深圳的包容性当然更不必说。采访对象中,一小半人来自广东各市,一大半来自其他省市,哪种口音的都有。作为当今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天南地北的移民共同创造了深圳崭新的文化,而“包容”正是其中最大的特色,因为包容,才有汇聚,才有了40多年里深圳的创新创造活力。

可以说,“包容”是我此次走过的所有城市共同拥有的气质。这种气质既是历史形成的,如重庆融汇五湖四海的码头文化;也是这几十年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如深圳和三明这样由移民共同建设起来的城市。由此想到我们辽宁的各个城市,明清两代的流人,闯关东的移民,百余年前开埠的大连、营口会聚的南来北往的客商,为建设新中国第一个重工业基地而来的全国各地的人才,当他们都拥有了辽宁人这个身份之后,也把各地的文化融入了辽宁这片土地。

是否具有包容的精神,已经成了一个城市营商环境的一部分。上述被采访者之所以对自己城市的包容津津乐道,就是因为他们已经从中享受到了包容带来的红利。一个包容的城市,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涌入,有越来越多的观光客到来,有越来越多的人为自己的城市点赞。

采访途中,正好收听到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说:“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特征,制度差异不应成为对立对抗的理由,交流互鉴可以增进相互了解,激励共同进步。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是君子之德。西方文化里,尊重别人是绅士风度。我们都记得这样一句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2000多年前的中国名言就包含了丰富的具有包容性的哲学……”

确实,包容的精神,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并存、和而不同的文化,“海纳百川”“厚德载物”“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些词汇都在说包容。但是今天我之所以被不同城市的人所说的包容打动,是因为知难行易,这些年,我们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地域黑”,各种由地域、身份、收入甚至方言带来的互怼。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学会尊重彼此的文化、风俗、兴趣爱好,消除傲慢和偏见,实现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是一门我们还要继续学习的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