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晓波
刚出正月,铁岭县白旗寨满族乡腰寨子村的食用菌基地就忙碌起来。3月14日,记者走进腰寨子村,只见村东头的30余栋大棚格外显眼,十余名妇女正在为菌棒打孔透气。“自打村里建了这个基地,俺们就再也没外出打过工,这半年多一直在大棚里忙活,基本没停过。”村民金英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笑着说。
“一年前你来我们村,还看不到眼前的景象。”腰寨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付汉臣告诉记者,腰寨子村的农业结构一直以种植玉米和少量水稻为主,去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腰寨子村争取到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准备发展设施农业。
有了资金保障,村“两委”立即外出考察,从清原满族自治县引来香菇大棚致富产业。通过论证,很快,村里就开始建大棚,并且请来有着十余年香菇种植经验的技术员赵涛。在赵涛的指导下,村里建设了菌棒加工车间、香菇烘干房、储存冷库等。
为更好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村里鼓励5名村民代表入股,成立了铁岭县白旗和昱种植专业合作社,计划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困难群众”的主体帮带模式,将大棚租给合作社,租金归村集体,合作社将村里的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其中,同时带动本村具有劳动能力且家庭较困难的群众就业。
从去年10月正式投产到现在,有30万棒菌棒在4栋暖棚里培育,天气转暖后,就可转入22栋冷棚中等待出菇。“虽然是第一次培育香菇,但目前看来情况特别好,在冷棚内立体放置菌棒,质量和产量都能创新高。”付汉臣说,尽管大棚还未真正见效益,但是村集体和村民已经享受到红利。自打项目落户村里,村集体去年有了3.46万元的租金收入。同时,从施工到投产,村里有百余人次在这里打工。
65岁的村民付汉奎与儿子相依为命,因为年龄大无法外出打工,此前,只能靠种地勉强维持生活。香菇大棚建成后,他来到这里拌料、烧锅炉、运送菌棒,每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致富产业建在咱村头,俺这老头儿也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感觉日子特别有奔头。”付汉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