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海涛报道 3月12日一大早,朝阳凌源市大王杖子乡烧锅村村民宫晋松还没有出院门,就通过手机即时了解自家大棚的温度、湿度等情况,这些数据是安装在棚里的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通过“云端”发送的。“它可太重要了,能随时告诉我何时该给棚自动化通风,还能预警黄瓜约在几小时后发病……”宫晋松告诉记者。
让物联网技术走进大棚,仅仅是凌源市探索“数字农业”大场景的一个小缩影。下定决心发展“数字农业”,凌源底气十足。近年来,凌源不断强化科技兴农,县域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设施化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年末,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71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25万亩,实现农业增加值47.3亿元,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形成了以“菜花畜果”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新格局。2020年,凌源成功获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更加坚定了他们发展“数字农业”的决心和信心。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凌源“数字农业”研讨会上获悉,今后几年,凌源市将大力发展“数字农业”,让产销更智慧。以种植业信息化、畜牧业智能化为重点,围绕“菜花畜果”四大主导产业,突出抓好“一区十园百基地”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以农产品深加工及物流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全面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通道,着力推进农业经营网络化,全力打造县域“数字农业”发展新优势。
“数字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有了,具体该如何建设?据悉,目前,凌源市正在设施农业中探索“四化”新路径,并将大面积推广。一是日光温室环境智能化控制,在这一环节已经实现大棚放风、卷帘自动化,即将推进水肥一体化和智能补光。二是机械化,继小型悬耕机普及之后,下一步将推广秧苗移栽机等机械设备,这一举措将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三是信息化,主要包括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监管从育苗、施肥到用药、采摘等整个生产过程,逐步实现可视化;还有远程技术服务,即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国内大专院校专家对农户的在线指导。四是品牌化,农产品的品牌和数字化是息息相关的,凌源生产的农产品要有自己的地域身份证,这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助力。
与此同时,凌源市正在加快建设全省首家“数字农业中心”,目前已完成设备采购等工作,将于今年年末启用。中心建有产业管理、产品质量追溯、农业项目管理三大平台,服务凌源农业全领域,涵盖种植业、畜牧业生产销售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