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观念把握新发展格局内涵特性

辽宁日报 2021年03月16日

王朝科 鲁保林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系统观念是认识复杂事物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科学方法论,也是我们党在伟大实践中长期坚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五大原则之一。从系统观念出发把握新发展格局,就是要科学把握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性、关联性、结构稳定性以及开放性的内涵特性。

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观念的核心,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有整体性思维。首先,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当今,不同国家共同形成一个复杂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中国的发展既受到全球经济的深刻影响,又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和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新发展格局是对时代之问——“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科学回应。我们必须从全球经济巨系统整体出发谋划构建新发展格局,既不能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又不能对国际市场形成过度依赖。其次,高度统一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国内大循环是维护中国经济安全的依托和基石。中国超大规模市场蕴藏的无限潜能,是确保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抵御各种外部风险挑战的强大支撑。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纵向上要保持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协调、高质量运行,横向上要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各行业之间、各产业之间以及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和稳定的技术经济联系,在纵横联系协同一致、动态平衡中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立足国家利益和长远利益,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有机结合,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这盘“大棋”中选准自己的功能定位,明确本地区本部门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使命任务以及如何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路径。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取向上要相互配合,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相互促进,合力促进国内大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的关联性

系统论的原理告诉我们,系统是由一系列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制衡的元素按照一定秩序或方式结合而成的体系。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和功能完整的系统。从社会再生产的各要素看,国民经济是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等要素以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从社会再生产的各环节看,国民经济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流通与消费等经济环节组成的一个循环流转体系。从社会再生产的产业联系看,国民经济体系是不同产业部门基于分工与协作形成的有机整体。从社会再生产的空间结构看,国民经济体系是不同区域建立起来的稳定的经济联系的总和。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把本国国民经济作为一个系统,则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系就构成本国国民经济的系统环境。我国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注重各种要素、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项工作的关联性和协同性。要从整体性、系统性上牢牢把握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从社会再生产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联系、从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从区域之间的布局和结构、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联系等方面,把握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紧紧抓住矛盾的性质和发展变化规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清除阻碍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淤点,消除妨碍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产业链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循环、城乡区域经济循环。总之,要使社会再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各个环节相互贯通、各个部门协同发展,以实现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的发展。

新发展格局的动态稳定性

新发展格局不是对旧发展格局的颠覆,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于内外环境和发展目标的变化,对国民经济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关系进行的主动调整和重构。结构稳定是系统稳定的前提。系统要实现其系统功能和系统目标,维持系统的动态稳定性是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国民经济循环系统是否稳定,往往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系统环境变化产生的剧烈扰动,二是系统自身内部存在的结构性缺陷。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关系是系统与系统环境的关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革命与影响深远的新冠肺炎疫情叠加,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加快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不确定性显著增加。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我为主,立足办好自己的事情,坚定不移地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从中国经济自身结构看,有几个重要因素影响国民经济系统的稳定性,需要认真研究并持续用力攻坚克难:一是创新能力还不适应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二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还不牢固。三是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长期制约中国经济的瓶颈,也是影响国民经济循环系统稳定的潜在力量。四是收入分配差距客观上制约消费潜力的发挥,消费不足容易影响国内大循环畅通。五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新发展格局的开放性

耗散结构理论表明,一个具有高度组织性的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开放性是系统之间进行能量、信息交换的必要条件,是系统得以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不断演化的重要动力源之一。构建新发展格局并不是要割断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重建自我封闭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而是要通过结构改革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的质量,实现国家经济实力与国际制度性权力、规则性权力的匹配,引导全球经济议程,推动全球经济健康发展。首先,积极、主动、高水平、高质量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但不能为了开放而开放,针对具体国家,必须强调对等开放原则。其次,通过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获得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必需的信息、资本、技术、资源、人才等,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规律,通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保障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和协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再次,在开放中发现问题、补齐短板、强化自主创新,夯实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开放发展是最直接的比较,是发现差距最有效的途径。中国经济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尚有许多能力本领短板需要补齐,如基础研究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各项能力本领关起门来是学不会的,必须在开门搞建设的实战中得以增强。

(作者分别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体系化研究》(20AJL0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