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的作文课 为啥被吐槽?

辽宁日报 2021年03月16日

高  爽

这则新闻实在是太有趣了:这几天,一张著名作家余华在某培训机构活动中演讲《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热传,更有评论冠上了“余华教作文写作引争议被指文学已死”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

我们不是一直在吐槽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刻板、锻炼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吗?不是一直在拿某某作家答不了中学语文阅读题开涮吗?这回,以《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蜚声文坛的大作家余华来教高考作文了,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吗?怎么也被吐槽了呢?

细看了一下,网友吐槽的理由大致有两种:一是说余华这样的大作家为教育培训机构站台讲作文不仅大材小用,而且有点掉价,丢了文学的脸,拉低了文学品位;二是说高考作文是要讲技巧的,余华高考落榜,说明他可能并不掌握这些技巧,所以他未必有资格讲这门课。到底是大材小用还是连资格都没有呢?意见截然相反,但吐槽的对象却一致,是不是有趣?

但话题还不仅止于有趣。这件事为什么会形成网络热点?除了大作家的身份与为培训机构站台形成的强烈反差外,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中学作文教育本身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很多家长和学生心中的痛点。

我也曾经有过一次去小学给学生讲座的经历。我的孩子上小学时,因为学校里成立了小记者团,于是她的班主任老师就邀请我去给学生们讲讲如何写新闻。我很认真地做了准备,设计了很多现场互动的环节,讲座的效果非常好。但后来就有一些相熟的家长跟我说,孩子听了你的课,都不会写作文了。是啊,写新闻的方式跟常规的学生作文还是不一样的,我教孩子们找角度、起标题,还在课堂上很“放肆”地说:“记者要是起《记一件小事》《我最尊敬的人》这样的标题,肯定会被毙掉的。”这可能真会让本来就视作文为难事的孩子们更加无所适从了。

当然不能跟大作家相提并论,但余华和我相同的一点,就是同时闯入了作文这个学校教育的“雷区”。与那些更熟稔地掌握中高考作文得分点的老师相比,学生和家长对我们的身份并不买账,甚至会担心被我们带“跑偏”,这是可以理解的。教育自有其规律,作文教学也必须有一套成熟的方法,不管是作家还是记者,能耐再大,如果不掌握这些方法,可能会有一些观点和建议操作性不强。

但这则新闻给我更深的思考反倒不是远离这片“雷区”,而是进行一些更深的介入。套路化和功利性的应试作文教育,不也正是这些年社会上一直呼吁纠正的吗?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正需要为作文教育打开一片新的天地,让更多的新鲜空气进来吗?而像余华这样的作家,以及更多的人文社会学者,包括我们这些普通的文字工作者,也都是可以在其中起到作用的。大作家为中学生讲作文课不掉价,甚至应该赢得尊敬,只要他真正为学生着想,不是利用家长和学生的作文焦虑去“割韭菜”,好好琢磨,认真准备,一定是可以让学生从中受益的。这种益处不仅利在当下,更在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