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
“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出炉过程,是我国经济民主科学决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之治”的一次伟大实践。
这份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下、汇聚全党全国智慧编制而成的纲领文件,擘画出一个14亿人口大国面向未来的宏伟蓝图。
集思广益
人民民主真谛的伟大实践
3月5日,备受关注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超7万字、内容达142页,20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个专栏列出119项任务……结合规划纲要草案中一系列具体部署,代表委员开展了认真审查讨论。
事实上,这份“沉甸甸”的报告提交到代表委员手上之时,早已历经“千锤百炼”。
2019年2月,一份有关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请示从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到了国务院,这就是“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起点。
形成初步思路、搭建框架、形成规划纲要建议、起草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稿在夜以继日的反复打磨修改中日渐成熟,并最终通过法定程序落地成为正式规划文件,把党的主张、人民意愿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共同行动。
顶层设计同问计于民相结合,是本次文件起草最鲜明的特点。为了起草好“十四五”规划建议,2020年7月到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7场专题座谈会。出席人员涵盖企业家、党外人士、经济社会领域专家、科学家、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地方党政领导、基层代表等各领域各阶层人士。
在一次次深入调研、广集民智中找到破题的关键,在一场场座谈交流中凝聚奋进的共识……
与时俱进
科学决策的伟大实践
规划蓝图,科学为要。我国五年规划制定的过程日趋科学化、规范化。“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一次伟大实践。
“十四五”规划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其严谨的编制程序和规范,还体现在一个个具体指标的设定上。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了5大类20项主要指标。排在首位的经济发展类指标中,并没有设定5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的表述取而代之,这种表述方式在五年规划史上还是首次。
首次不设定经济增速具体指标,源自什么考虑?释放出什么信号?
“考虑到这五年内外部环境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不设定一个具体的量化增速目标,有利于更积极、主动、从容地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增强发展的灵活性,为应对不确定性留有空间,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
制胜法宝
“中国之治”的伟大实践
放眼全球,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一个五年接一个五年,如此坚持不懈地一步一个脚印编制规划、落实规划。
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用五年规划动员与配置全社会资源、引领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安排,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的重要原因和制胜法宝。
民主科学决策,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输入”到国家规划编制的过程中。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以民主性托举起决策的科学性。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主张、人民意愿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共同行动。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动员配置全社会资源,勠力同心、艰苦奋斗,将这一规划从蓝图变为现实。从编制到落实,一部“十四五”规划,集中彰显了我国显著的制度优势和独特的治理经验。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翻开“十四五”规划纲要,一幅引人入胜、催人奋进的未来画卷徐徐展开。未来中国的新模样,已经呼之欲出。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十四五”开启之时,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以高质量的规划引领“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凝聚全体人民的奋斗伟力,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我们将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为“第二个百年”恢弘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记者 张超文 李佳鹏
孙韶华 班娟娟
据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