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 微评WEIPING

辽宁日报 2021年03月11日

编者按: 近日,有戏曲艺术家提出,戏曲传承发展中,新媒体、新平台的应用,应有可为有不可为,院团应有自己的坚守。戏曲传承问题由来已久,如何看待新媒体、新技术的介入,如何才能找到最佳借力点?听听评论家怎么说。

戏曲传承的压力与弹性

刘恩波

借助新媒体、新平台,戏曲会拥有更多的传播空间。电视和网络,会把本来属于舞台的戏曲艺术推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这无疑是好事。

多元跨界融合,已经让戏曲传承具有新可能,譬如,黄梅戏借助线上传播,探索“戏曲+网络+漫画”的平台共享,意在将黄梅戏推向更为广阔的精神地带,就大大强化了该剧种随着新平台新媒介的交融互渗,得以更为灵活机动地走进千家万户,形成规模更大的网状传播系统。

当然,戏曲传承面对的压力由来已久,为了走出低谷,避免成为“文化博物馆”里的化石,戏曲自身也在传播形式上不断变化,譬如,从早期的戏曲艺术片到后来的戏曲电视频道开播,从送戏曲进校园,到举行各式各样的综艺晚会……戏曲的基本形态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传播形式更加松散、活跃、自由。这加大了戏曲自身的弹性结构和开放性、包容性。尤其是戏曲借助网络平台、借助直播,以更为直接、感性、轻捷的形式走进受众的欣赏视野。

不过,凡事有得便有失。如果直播成为戏曲的主要传播渠道,那就意味着它在舞台形式上的退缩、变质和“异化”,毕竟舞台的仪式感、剧场里众人在场的艺术共享感,都会受到削弱。

因此,让戏曲回归舞台和剧场,就成为人们在多媒体网络时代特别强烈的内心诉求和渴望。

培养观众对戏曲的情感和爱好,激活人们对戏曲生命活力的参与和介入,无疑是网络直播的有效应对机制,但是,其最终目的还是应该以“让戏曲回家”的真正宗旨,来捍卫和守望戏曲艺术的本源和归宿。别忘了,舞台是永远的戏曲之家!

期待戏曲与新媒体 在互动中收获双赢

刘新阳

通常认为,戏曲因特殊的文化含义,常常被赋予一种高高在上的“古老”和“高冷”,使人望而却步,于是曲高和寡导致了戏曲危机。实则,戏曲危机远非始于今日。

千百年一路走来的中国戏曲,始终以最大的诚意吸引着观众。新文化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艺术有所冲击,而梅兰芳却率先排演了反映社会生活的《邓霞姑》《一缕麻》等时装新戏。尽管学界对时装新戏的评价尚有争议,但梅兰芳以实际行动敏锐抢占市场先机,却是不争的事实。再如与梅兰芳齐名的周信芳创演的《明末遗恨》《徽钦二帝》,“关外唐”唐韵笙在东北演出的《后羿射日》,更如乞巧节上演的应节戏《天河配》……都是不同时期京剧演员以开放的姿态,应对市场作出的调整——倘无危机,演员只管“老戏老演”,谁会费力编演新戏?

时至今日,方兴未艾的新媒体正以迅猛的速度进入并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是时代与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正视时代与环境的变化,必将被前进的时代所遗弃。戏曲的头上虽萦绕着众多光环,但没有舞台和市场,便没了任何意义。借助新媒体传播正能量的戏曲作品、资讯抑或知识,这是当下戏曲人在传统观念“做好人,学好戏”的基础上,被时代赋予的新使命。须知,传统意义上的舞台和市场正随新媒体的到来而悄然发生变化。既然前辈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从业者要放下身段,后辈又有什么理由“高高在上”、视悄然而变的舞台与市场而不见呢?

期待古老的戏曲与崭新的新媒体在互动中收获双赢。

文艺微评投稿邮箱

lnrbbff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