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文化典籍 从书架上走下来

辽宁日报 2021年03月09日

赵乃林

如何让一部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升值?先做好梳理、校注基础工作,再进行阅读推广,加以开掘利用。

上周末,《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第十辑面世了。首发式上,几位参与校注工作的文史专家开心地说,历史文化典籍不但要保值,也要力求升值,现在这些典籍经过研究、整理、校注后,从藏于“深宫”无人知且很少人能读懂的“天书”,变身为百姓学习地域历史文化的方便读本,回归生活才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

历时13年,沈阳市文史研究馆一直在组织文史专家抢救性发掘、整理那些长期沉寂、濒临湮没和散藏在民间的地域文化古籍,其中,不乏一些孤本、珍本和善本,至今相继出版了十辑30册《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对于这项工作的价值,一位著名文化学者点评说,一是使那些散失的、残缺的、破损的珍稀典籍经整理出版后得以保护,获得重生;二是使典籍所承载的思想内容经过校注,人们可以看懂弄通,古为今用,典籍里的精髓得以赓续,传承利用。

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历史记忆、延续其文化血脉的历史文化典籍,如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珍视与追捧。这两年,本人因工作关系与典籍馆藏单位常打交道,了解了很多馆藏单位采取的典籍保护措施,重点就是保护这些典籍不丢失、不损坏,还采取了科学存藏、修复、数字化、典籍再造等技术手段,但在传播和利用方面则考虑较少。与之不同,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实施《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文化工程,初衷就是不能让历史文化典籍躺在书斋里、活在书本中,要让其走入社会、进入人心。

据此,这套丛书在选择上,重点校注有关沈阳历史沿革、城市变迁、重大事件、典章制度、社会生活、各类人物、文化著述、风俗风物等方面的珍贵典籍,对研究沈阳历史文化有较大参考价值的典籍和手抄本,孤本典籍优先纳入整理书目,以期丛书陆续出版后,能为沈阳文史研究提供一批重要资料,为广大读者乃至国内外各界人士了解沈阳、关注沈阳提供一份值得珍视的参考书。

历史是地域的根,文化是地域的魂。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往往浓缩在其浩瀚历史长河的文献典籍中,而那些与沈阳历史文化相关的文献典籍,是厘清文化脉络、更好地走向未来的“根”和“魂”的有效载体。通过文史专家校注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并予以解读,能够让越来越多的沈阳典籍艰深晦涩的文字活起来,为我们所学所用,走进生活,走进时代。据悉,这套丛书的部分诗赋将为沈阳市发展旅游产业给予文化赋能,助力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的深度传播;《盛京蔬菜赋》《盛京瓜果赋》《盛京物产赋》等诗赋,将为沈阳市农业部门发展生态品牌农产品提供文化赋值,使沈阳众多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能够更多地走进大众视野,助力当地生态农业发展;部分诗赋还将作为沈阳市的重要地域历史文化读物,进入中小学校,让孩子们知沈阳、爱沈阳、爱家乡,感受文字的魅力。这些典籍的充分利用,释放出“文化+”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