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宏
提示
相较其他事物,没有什么比饮食更能勾画出时代的图像了。生活在北宋古都开封的文史学者刘海永所著《宋:吃货的黄金时代》一书,以饮食为经纬,引用大量史料,真切翔实,通过文字的“煎炒烹炸”,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吃货的黄金时代”。虽然书写的是宋朝的饮食,呈现出来的却是厚重的历史文化。
饮食进化史,其实本身也就是一部杂糅的历史。中华饮食文化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到宋朝已达到了一个高峰。比起其他事物,没有什么比饮食更能勾画出时代的图像了。当宫廷、官场和民间饮食一一展现出来后,不知不觉间,人们就会品出宋朝的富庶、精致、大度、奢华。在《宋:吃货的黄金时代》中,刘海永对宋朝各个阶层的宴会、日常饮食等情况进行了一一书写,把宋朝饮食文化的发展背景、品种丰富状况、百姓民生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宋徽宗的生日宴会上,有只能看不能吃的看盘、有醒酒的浆水和纯金、纯银餐具,宴席全部只有二十几道菜肴,只相当于今天普通人家的婚宴标准;宋代高级官员私人饮食却十分讲究,蔡京喜欢吃蟹黄包,请人吃一次饭,仅蟹黄包一项的费用就相当于当时50户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宋人经济富裕,习惯买现成的食材或食物,东京城内,市井之家,往往于市店内“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选取《宋史》《东京梦华录》等30本书,作为主要参考书目。刘海永通过诸多考证,重新组合排列,使全书内容更为详尽。全文共分宋朝人的吃喝、舌尖上的大宋等7个部分,宋朝帝王的饮食好恶、官场吃喝的浪费以及东京平民百姓饮食习惯等,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宋:吃货的黄金时代》的考证也极为细致。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为我们现代人所熟知,它描绘的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的市井生活。这部北宋风俗画通过还原现实的手法把当时的汴京繁华景象呈现在了纸上。刘海永在介绍宋人饮食所用桌椅时,就轻轻展开画面,指出竹椅与交椅、长凳的不同形象,考证之细致,可见一斑。其他方面,像宋代平民夏季吃冷饮、宫廷和平民储藏过冬蔬菜,以及汤饼的由来等,都考证得平实全面。
另外,全书虽多引用,但语释明确,行文有趣,通俗易懂。每每提到住在开封城乡的家人与食物的互动,历史照进现实的意味不言自明。刘海永作为开封本地人撰写此书,熟练地使用文献、古籍,将宋朝饮食文化多方解读,带领读者从敬意与好奇的视角凝视历史,让悠悠千年时光温情生动起来。
把宋朝的饮食与文化元素紧紧联系在一起,进行讲述,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从宋朝饮食中的名人菜到《水浒传》的英雄吃什么、唐僧师徒吃的是开封菜等都是在挖掘菜里的文化元素,名人也与当时的菜品形影相随。名人本身就带着文化气息,这样的勾连使得宋朝的饮食更显意味清远。宋人其实最爱吃的是羊肉,羊肉贵而猪肉廉价。苏轼发明了一味流传至今的佳肴:东坡肉,平民百姓也都喜食这样做的猪肉;苏轼晚年兴趣转向素食,“东坡羹”是以野生荠菜与米糁为主要原料做成的粥,陆游曾试着烹制并为此作诗。晏殊在家宴请宋仁宗,有道菜就让仁宗赞不绝口,并被赐名“临川牛杂”。此外黄庭坚、欧阳修等名人也有作品或轶事被用于介绍宋人的饮食文化和嗜好。从名菜到名人,从名人到名菜,交相辉映,将文化的味道调剂得清爽怡人。
宋朝的饮食文化是平民文化。研究中华饮食文化,无论以哪个角度,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风俗文化,总是显得浅。在《宋:吃货的黄金时代》中,刘海永采用全景视角,注重历史场景的还原。既对宋代东京十几个大小不等的饮食市场和各等级食店进行介绍,又单独成章地对20道宋时菜肴的制作方法进行了详细记录;既有对餐饮盛况的描写,也有对风俗文化的挖掘。宋代饮食业繁荣的一个特点是夜市的兴起,宋时废除了唐朝的宵禁制度,城镇居民有了夜生活后,夜市盛行。东京的夜市往往“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这些背景交代,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当时的饮食文化。
此书借助故事讲饮食,从不同的侧面记述宋朝饮食的特质与魅力。读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带入到当时的具体情境,深以为然。比如,有位老太守,在京城物色了一位厨娘,宴请宾客。该厨娘的用具精致异常,用刀时丝如缕、片如纸。用料更是考究,羊头只选脸肉,葱也只留韭黄的葱心。食客们虽然对菜肴赞不绝口,吃了个精光,可这位老太守却打发了该厨娘,叹息说用不起!可见当时饮食之精致靡费;还有,宋神宗时期,在一家茶肆用餐的邵武人李生遗失了内有数十两黄金的包袱,几年后,李生又来到这家茶馆。和朋友说起当年事,被老板听见,领李生到失物存放处辨认,李生见那里失物众多,且每件都详细标有时间与遗失人的形象描述。物归原主后,李生欲以一半分之酬谢,不受,请吃饭也没成功。这个故事一方面反映了老板拾金不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茶馆客人身份三教九流,更说明当时市景生活的繁华。
其实,无论宋朝饮食多么纷繁绚烂,表现出的历史面貌怎样令人惊艳,最终,刘海永还是把对饮食的追溯归于对家乡的自豪、对家乡文化的探寻。经过长期梳理、研究后,把饮食提升到历史文化的高度来观照、来思考,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饮食,就会视野开阔。爱家乡,不但要爱家乡的现在,还要爱家乡的过去。
在书中,宋朝饮食的千年余味,穿越喧嚣与沉寂,在今天仍然显露风华。随着对宋朝饮食的细致描摹,作者领着读者一起在宋朝饮食里寻找到中华饮食文化的根叶,浏览与流连间,逐渐感悟,宋朝饮食文化这一条大河,源远流长,值得今天的我们以崇敬的目光回眸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