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民声 促整改 转作风

辽宁日报 2021年03月08日

(上接第一版)

2019年,为推动各级干部积极转变作风,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百姓冷暖,把人民群众关切的急事、难事、愁事和盼望的事解决好,铁岭市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电视问政”的成功经验,在全市推行“电视问政”工作制度。

为使此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铁岭市委、市政府下发了《铁岭市电视问政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组织、纪检等市直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电视问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进“电视问政”工作。

随后,在铁岭广播电视台组建了“问政铁岭”栏目组,并将每月20日定为“铁岭问政日”。通过“电视问政”的形式,聚焦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城市建设、环保治理、脱贫攻坚、营商环境、群众急难愁盼等问题,通过前期暗访、现场问政、事后跟踪,把整改落实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

铁岭市委主要领导对“问政铁岭”栏目高度重视,每期节目都亲自调度、部署重点选题,大力推进“电视问政”工作;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带队到外地考察学习,每期节目都参与策划、审查;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纪委监委通力配合,确保节目录制畅通顺利;问政办和栏目组紧密跟踪整改情况,并在下一期节目中公布整改结果,通报问责情况。

找准“症结” 倒逼责任落实

“堵在俺家门口的‘马路市场’没有了,俺家的生意都好了许多,现在每天的收入能达到1000多元。”在调兵山市大明镇,经当地政府对嘈杂的市场进行强力整治后,利客隆旗舰卖场的生意越来越好,经理栾小博满心欢喜。

记者在现场看到,第六期“问政铁岭”曝光的“马路市场”已不见踪影,大部分商户搬进了镇南侧的露天市场,一些占道经营的商贩搬进了马路东侧的农贸大厅。

以问政倒逼责任,以责任强化担当。针对“电视问政”反映出来的问题,铁岭市问政办要求涉及的各部门、各县(市)区及相关责任单位必须成立专门的整改工作组,深入现场办公,对节目曝光的问题进行限时整改。

报废机动车的废油、废液、废电池等废弃物,如不经过严格的回收处置将对土壤造成污染。以前,一提到这个问题,开原市民马明祥总是忧心忡忡,因为他家附近就有这样一个违规经营的报废车拆解市场。

“问政铁岭”记者暗访发现,这个市场内有的公司在无特种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的情况下,违规经营报废机动车拆解。此事被“问政铁岭”曝光后,当地政府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并派出联合执法小组,果断关停了这个市场。

杏山村地处偏远,而连接村东、村西的杏山桥施工工期却一拖再拖,不仅耽误村民出行,还影响粮食出售。

问题经“问政铁岭”曝光后,当地领导高度重视,立即责成杏山村所在镇成立由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杏山桥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轮流到杏山桥施工现场值班,监督施工进度,短短20天就把桥修好了。

“桥修好了,俺们村民出行实在太方便了,粮食也卖上了好价钱,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如今,杏山桥已成了村民的幸福桥。

在严格的纪律保障下,在强有力的监督下,“问政铁岭”动真碰硬,整改雷厉风行,节目开播以来,所曝光的42类136个问题已经全部整改完毕。

严肃问责 促干部作风转变

“电视问政”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监督作用,也凝聚了组织、监察部门的力量,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盯紧媒体曝光问题的整改落实,强化监督检查,跟进问责问效,整改过后再杀个“回马枪”,让干部切实警醒起来、“奔跑”起来,走好问题整改“最后一公里”。

《问政铁岭——聚焦昌图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节目播出后,昌图县针对节目中反映出的问题,认真梳理、严肃对待,对六大类问题进行整改,并对涉及问题的21人进行立案或组织处理。

“问政铁岭”开播以来,已分别就营商环境建设、脱贫攻坚、“8+2”专项整治、环保督察整改、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城市管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问政,先后有92名相关责任人受到党纪处分或组织处理。

“电视问政”在铁岭市党员干部中产生强烈震动。许多机关干部深受触动:这样的问政,没有预设,当面鼓对面锣,直面问题,真正看到了工作中存在的差距。

新颖的节目内容,真刀真枪的问政风格也在广大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问政铁岭”栏目敢揭丑、不护短,问得犀利、解决到位、看得过瘾。

在“电视问政”的推动下,铁岭市上下掀起了一股“查找问题、落实措施、狠抓整改、立足长效”的工作风气,被问政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高度重视栏目反映出的问题,积极采取强力有效的整改措施,着力建立问题解决长效机制;未被问政的地区和部门未雨绸缪认真进行自查自纠,有力地促进了各级干部作风转变,切实提高了工作实效。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下一步,铁岭市委、市政府将坚守初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探索完善“电视问政”常态化运行机制,进一步推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