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2021年2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庄严宣告,鼓舞斗志、激荡人心。
8年持续奋斗,让困扰中国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化解,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面对艰苦卓绝的攻坚任务,8年来,辽宁坚持用好“指挥棒”,配强“突击队”,坚持苦干实干,凝聚强大合力,全省上下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矢志不渝,打赢一次次硬仗,攻克一个个堡垒。最终,15个省级贫困县脱贫摘帽、1791个贫困村销号退出,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八年攻坚。这份答卷,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完成的,是辽宁人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的。这份答卷既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硕果之一,也为辽宁推进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望来路,尤其是极不平凡的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正是大考“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我们仍响鼓重锤、慎终如始,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用一个个阶段性胜利,连接起通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桥梁。
甩掉“穷帽子”,一张张脱贫后的笑脸,为我省的小康画卷增添了色彩。但脱贫不止于“摘帽”,不返贫才能确保质量和成色。
当前,现行标准下的贫困群众脱贫了,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一些刚脱贫的群众,他们的支撑产业还不够强大,他们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还很弱。这客观上要求我们慎终如始,避免盲目乐观和浮躁,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才是夺取事业胜利的法宝。
“扶上马”还需“送一程”,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多维度关注并防范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而再次“戴帽”,确保脱真贫、真脱贫,仍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担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要立足当下补短板、强弱项,切实做到“四不摘”,又要着眼长远,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源源“内动力”。这些目标任务,还仰赖于更强的决心以及更有力的举措。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总书记的谆谆教导,为我们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同时,也为我们勾画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生活蓝图。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一个个朴素憧憬,激励着几代人筚路蓝缕奋斗下去。如今,创业难,守业更难,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征程上,我们仍当致力于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幸福从来没有终点。使命之路,仍要守望初心不负韶华。